新生兒硬腫症(scleredema)是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皮膚和皮下脂肪變硬與水腫,早產兒發病率高。

  病因和發病機制


新生兒硬腫症發病機制

  寒冷、早產、感染和窒息爲主要原因。 發病機制主要有:①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②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大,皮下脂肪層薄,易散熱,早產兒尤甚;③新生兒在受寒時主要靠棕色脂肪產熱,而早產兒棕色脂肪貯存量少,在感染、窒息和缺氧時棕色脂肪產熱不足,致體溫過低;④新生兒皮下脂肪中飽和脂肪含量大,其熔點高,寒冷時易凝固。水腫與毛細血管壁在寒冷、缺氧下通透性增高有關。

  臨牀表現

  一般在出生後1周內發生,以寒冷季節多見,夏季發病大多以嚴重感染、重度窒息引起。表現爲納差或拒乳,反應差、哭聲低、心率減慢、尿少,體溫常低於35oC、重者常低於30C。肢體涼,皮膚硬腫,顏色暗紅,按之如橡皮樣。硬腫發生順序爲:小腿→大腿外側→下肢→臀部→面頰→上肢→全身。嚴重者可導致心、肺、腎多臟器損害,甚至出現DIC。 實驗室檢查常有代謝性酸中毒、尿素氮升高及血糖的變化。

  治療原則

  l.復溫 是低體溫患兒治療的關鍵。復溫原則是逐步復溫,循序漸進。

  2.支持療法 足夠的熱量有利於體溫恢復,根據患兒情況選擇經口餵養或靜脈營養。但應注意嚴格控制輸液量及速度。

  3.合理用藥 有感染者選用抗生素,糾正代謝紊亂。有出血傾曏者用止血藥。高凝狀態時考慮用肝素,但DIC已發生出血時不宜用肝素。休克時除擴容糾酸外,可用多巴胺。

  護理評估

  1.病史評估 患兒胎齡、日齡、體重、分娩史及APgar評分情況,及患兒有無感染史,還要瞭解患兒分娩時環境溫度及出生後保暖措施。

  2.身心狀況評估 患兒吸吮和吞嚥能力,體溫、脈搏、呼吸、硬腫的部位、面積及程度、哭聲、肌張力、尿量及四肢末梢循環。評估家長育兒知識,家庭保暖措施,對疾病認識和經濟承受能力。

  3.輔助檢查 分析血氣、血電解質、血糖及尿素氮等檢查。

  常見護理診斷


新生兒硬腫症發病機制

  1.體溫過低 與早產、寒冷等因素有關。

  2.營養失調,低於機體需要量 與吸吮無力、熱量攝入不足有關。

  3.有感染的危險 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

  4.潛在併發症,肺出血 與嚴重微循環障礙有關。

  5.知識缺乏(knowledge deficit) 與家長缺乏育兒知識有關。

  預期目標

  1.患兒體溫在12~24小時內恢復正常。

  2.患兒能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況,體重開始增長。

  3.患兒住院期間沒有發生交叉感染。

  4.患兒不發生肺出血。

  5.家長瞭解疾病發展過程及育兒知識。

  護理措施

  1.復溫 測量體溫:①如肛溫在30~34oC,腋-肛溫差爲正值的輕、中度患兒,足月兒一般用溫暖的鏹褓,包裹置於25~26oC室溫環境中,並用熱水袋保暖,早產兒置於30oC的溫箱中,體溫往往較快升至正常,如體溫低於正常,則調高溫箱溫度。②如肛溫<30C,腋-肛溫差爲負值的重度患兒,先將患兒置於比體溫高1~2oC的溫箱中開始復溫,每小時監測肛溫、腋溫1次,並提高溫箱溫度1oC,根據患兒胎齡和體溫恢復情況,將箱溫調至適中溫度。輕、重度患兒體溫於6~12小時恢復正常;重度患兒體溫於12~24小時恢復正常;如無條件者可採用母體懷抱復溫或熱水袋保暖。

新生兒硬腫症發病機制

  2.合理餵養,保證熱量供給 ①輕者能吸吮者可經口餵養;吸吮無力者用滴管、鼻飼或靜脈營養。②保證液體供給,嚴格控制補液速度。最好應用輸液泵控制,無條件者應加強手控滴速,建立輸液記錄卡,每小時記錄輸入量及速度,根據病情加以調節,以防止輸液速度過快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3.預防感染 加強消毒管理,做好室內、暖箱、患兒及醫護人員衛生工作,嚴格遵守操作規範,保持患兒皮膚的完整性。

  4.觀察病情,詳細記錄護理單 ①不斷對患者進行評估,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繫。②備醫好必要的搶救藥物和設備(如多巴胺、肝素、止血敏、呋塞米(速尿)等藥物及氧氣、吸引器、復甦囊、呼吸機等儀器),一旦發生病情突變,能分秒必爭組織有效地搶救。

  5.接待家屬,解答病情 介紹有關硬腫症的疾病知識、囑母親堅持排乳、保持母乳通暢,避免因患兒住院而造成斷奶。介紹有關保暖、餵養、防感染、預防接種等育兒知識。

  護理評價

  患兒體溫何時恢復正常,體重增長情況,有無繼發感染,有無發生肺出血及家長能否陳述健康教育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