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傳統中醫按照自然界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推算出氣血運行在每個節氣的變化,並依此制定出傳統的治療方法。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由於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四季高峯,尤其是三伏天,肌膚腠理開泄,選取穴位敷貼,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緩解期服藥治療,能夠鼓舞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要避免3大誤區


  1、“包治百病”


  並非所有疾病都適合“冬病夏治”。適用於“冬病夏治”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幾類:成人及兒童的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喘、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反覆呼吸道感染、免疫力低下等。此外,也可用於治療凍瘡、咽炎、兒童腎病及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腎病綜合徵緩解期。


  2、“立竿見影”


  “冬病夏治”是個綜合治療的過程,“三伏”治冬病要在冬天才能顯現療效,有些疾病還須要堅持治療幾個夏天才能收到明顯效果。不能因爲沒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或稍微見效就停止治療。


  3、“取代日常治療”


  用藥物穴位敷貼等方法治療,最好作爲綜合治療方法的一種,不能過分強調“冬病夏治”的效果。


  哪些病可以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主要針對呼吸系統疾病,其中包括變異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這種類型的病都可以通過冬病夏治的方法進行治療。


  1、呼吸系統疾病


  用中藥敷貼治療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是爲人熟知的“冬病夏治”之法。敷貼治療是中醫最常用的“內病外治”法,除了能治療慢性咳嗽、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咽炎、體質虛弱者反覆呼吸道感染外,對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慢性咽喉炎、扁桃體炎等也有很好的療效。敷貼的時間一般在三伏天(7、8月中旬)開始,需經6至12次治療,連續三年爲一療程。最常見的是選用一些辛香、逐痰、溫陽、驅寒的複方中藥,通過滲透皮膚,起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調整機體和外界環境的平衡,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


  接受敷貼治療的患者,需要在飲食、生活上注意:敷貼後最好不要進空調房並避免電扇直吹,因爲毛孔遇冷會收縮,影響藥物的吸收;敷貼的當天不宜吃冷飲以及冰鎮食品;敷貼治療期間要少吃“發物”,如辛辣食品、海鮮及生冷食物;保證充足的睡眠,以提高經絡穴位對藥物刺激的識別,引導藥效直達病竈。此外,適度的鍛鍊能增加神經肌肉的協調性,出汗還有利於帶動體內滯留的寒氣散發出體表,增強體質,但出汗也不宜過多。


  2、手足癬、凍瘡


  在夏季採用中藥浸泡的方法來防治手足癬、凍瘡等皮膚疾病,也是中醫的一大特色。盛夏之際,人體皮膚的溫度和溼度最高,毛孔開泄,藥液最易透達皮膚深處,使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此時用恰當的中藥進行浸泡,不僅能治療手足部的皮膚瘙癢、浸漬、水皰、糜爛,還可防治冬季易發的皮膚粗糙、皸裂和出血。中藥浸泡液可選用中藥鵝掌風浸藥等,也可到各大中醫院配置製劑。中醫認爲,手足癬是由溼熱或血虛風燥所致,在夏季主要是溼熱所致。在中藥浸泡的同時,配合內服中藥,有利於增加和鞏固療效。


  專家特別提醒,發生手足癬後,應針對不同的類型對症治療,外用藥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要盲目使用複方類的外用藥,因這類藥中都含有激素,容易使手足癬加重。


  下面爲大家共總結了5個常用的冬病夏治中醫方。


  1、穴位貼敷


  這一療法是在夏季三伏天,根據中醫辨證理論,採用中藥製劑貼敷於經絡上的特定穴位,藥物經皮膚由表入裏,到達經絡和臟腑,來達到治療目的。中醫用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生薑等通絡、散寒、祛溼、補氣血的中藥研成細末,調成泥狀,根據病情選取不同穴位貼敷。貼的時候,先用酒精消毒,取直徑爲1cm左右的膏藥,用5cm×5cm的膠布貼在穴位上。貼敷的部位一般以經穴爲主,臨牀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盲、大椎、中府、膻中等。


  2、艾灸


  灸法一般用的是艾灸,以艾葉爲原料,做成艾絨、艾柱和艾條,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體表的腧穴或疼痛處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相比穴位貼敷、刮痧和拔火罐,艾條是用實火祛除身體裏的溼寒之氣,屬於勁道比較足的療法,所以容易上火的人不建議用艾條,否則內火加外火就會虛耗人體的津液。


  3、刮痧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按一個方向刮動,刮痧能刺激經絡穴位,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出現青紫色出血點,也就是俗話說的“痧”,以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疏通經絡、舒筋理氣、祛風散寒的作用,使人體的神經、循環、免疫、排泄等系統興奮起來,加快新陳代謝。


  4、割治


  割治方法是把手指的末節正中割開一個小口,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組織,並在局部施行刺激。該方法對於哮喘和消化道疾病有很好的療效。


  5、拔火罐


  拔火罐也是冬病夏治的常用中醫方。用拔火罐冬病夏治的原理和刮痧差不多,都是刺激經絡穴位,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來疏通經絡祛除寒氣。


  “冬病夏治”常見食療方法


  冬病夏治配合藥膳食療更能相得益彰,夏季進行適當藥膳調補,可事半功倍。有些對膏藥過敏的人也可單獨用食療減輕疾病,每年伏天有40天,適合平時畏寒怕冷和遇冷疾病加重的人調治疾病,可明顯減少復發,延緩病情發展。本文介紹幾款常見食療方法。


  1、蟲草燉老鴨


  冬蟲夏草15克、老鴨1只,將蟲草放於鴨腹內,加水燉熟,調味食用,連食1個月左右。此方有補體內虛損、益肺腎、止咳喘之功效。


  2、黃芪烏骨雞


  黃芪30克、烏骨雞半隻,共燉,雞肉熟爛後,加調味品,飲湯食肉,可分3次食用。連食1月左右。此方有益氣養肺、滋腎養血、固表防感冒之功效。


  3、人蔘蛤蚧粥


  蛤蚧粉2克、人蔘粉3克、糯米50~100克。先將糯米煮成稀粥,待粥熟時加入蛤蚧、人蔘粉攪勻,趁熱服。此方有補肺腎、益元氣、平虛喘之功效。適用於肺腎兩虛型老慢支患者。


  4、薑汁牛肺糯米飯


  牛肺200克,生薑汁15毫升,糯米適量。牛肺切塊,加糯米,用小火燜熟,起鍋時加生薑汁即成。食之有祛痰、補肺、暖胃作用,對老人寒咳日久、痰多清稀者有效。


  5、白胡椒公雞湯


  公雞1只洗淨切塊、白胡椒9克、草果3克、良姜3克,加上蔥姜煮熟,放適量食鹽,空腹食用。此方對畏寒怕冷,虛羸少氣,遇寒咳嗽,反覆感冒,過敏性鼻炎,冬天哮喘加重等症有效。


  6、二姜豬肚湯


  豬肚一副醋泡去腥洗淨切絲、乾薑10克、良姜10克、草果3克,加蔥姜放入罐內煮熟,空腹食用。此方對胃寒腹冷,寒從中生,脾胃虛弱,飲食不化,慢性泄瀉,面黃體瘦乏力等症有效。


  以上食療處方,應根據個人寒熱情況食用,如食後身體溫潤舒泰,不必過食。食後身體虛冷無改變,可隔三差五再食,直到身體舒適輕鬆。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濃重,易消化不宜黏膩,不可多食熱性食物和過辛辣食物。冬病夏治對象大都畏寒怕冷喜熱,因此寒性水果要禁止,以免傷到脾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