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的營養價值很高,在四川有吃羊肉暖身的習慣,成都每年到冬至時,全城都會興起吃羊熱潮。羊肉湯、烤羊肉、羊肉火鍋等等有關羊肉的食品,既能養生又能一飽口福,何樂而不爲呢?
羊肉進補指南
羊心能解鬱、治療心悸、失眠、健忘,調節自主神經功能。
羊肝能益血、補肝、明目,治療肝虛眼花、夜盲症和青光眼。
羊膽清火、明目、解毒,治風熱目赤、喉頭紅腫、黃疸、便祕、。
羊腎補腎氣,益精髓,治腎虛勞損、腰脊疼痛、耳聾、早泄、陽痿。
羊肺補肺氣、調水道,治久咳肺燥、小便不利。
羊肚(胃)補虛、健脾胃,治療消渴、盜汗、尿頻、肌軟無力。
羊血止血、祛瘀,飲熱羊血一二小盞可治吐衄不止,羊血煮熟拌醋食可治大便下血。
羊脂補虛、潤燥、除風、化毒,治肌膚枯憔、久痢、丹毒、瘡癬。
羊骨、羊髓益陰補髓、潤肺澤肌、強健筋骨。
羊皮補虛勞,去毛煮羹食之可治肺中虛風。
羊腦潤皮膚,外用塗損傷、肉瘤、肉刺有一定效果。
羊黃、羊角瀉熱、利痰、通竅、鎮驚,治風痰閉竅,痰火昏迷,熱病譫妄,小兒驚癇。
怎麼吃?
1 羊肉湯
羊肉湯是冬天補品中的美味之一,它不僅富於營養,而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經常食用能溫中暖下,補益氣血,強健機體。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湯補。”那麼羊肉湯既是美味,又是良藥,兼有食補、藥補之功效。
羊肉湯色澤光亮,呈乳白色;湯質優美,營養豐富;不羶不腥,味道鮮美。製作方法是:先將洗淨的羊肉煮熟,肉、湯分放。食用時,將羊肉切成碎片,在鍋內先放油、蔥、蒜薹(或冬瓜片)等輕炒,然後放羊肉碎片,並加適量肉湯,煮沸即成。
2 烤羊肉
羊肉肉質細嫩,容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含磷脂多,較豬肉和牛肉的脂肪含量都要少,膽固醇含量少,是冬季防寒溫補的美味之一;羊肉性溫味甘,既可食補,又可食療,爲優良的強壯祛疾食品,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補腎壯陽,生肌健力,抵御風寒之功效。
炸羊肉的代表菜有鬆肉、燒羊肉等。鬆肉是用油皮包裹肉糜製成條狀炸制而成,色澤金黃,質地酥軟,鹹鮮幹香。燒羊肉則來源於宮廷菜“滷煮鍋燒羊肉”。可選用鮮肥羊腰窩或前眼肉,加作料以小火燜熟至爛,再上油鍋炸,屬於先煮後炸的形式。口味外酥裏嫩,鹹幹酥香,有溫中暖下,益腎強陽之功。但這種做法畢竟油分太大,烹飪過程中由於溫度過高,也會損失不少營養。
3 涮羊肉
涮羊肉能夠較好地保存羊肉中的活性營養成分,但應注意選用的肉片越新鮮越好,要切得薄一些,在沸騰的鍋內燙1分鐘左右,肉的顏色由鮮紅變成灰白纔可以吃,時間不宜太短,否則不能完全殺死肉片中的細菌和寄生蟲蟲卵。鍋湯中溫度要高,最好一直處於沸騰狀態。溫中補氣,健脾暖胃。適用胃寒納差,胃脘部冷痛,畏寒肢冷者。
秋天吃羊肉的五大禁忌
吃羊肉不可隨心所欲,講究健康最重要,一些情況下是不能吃羊肉的。
1.部分病症忌食羊肉
經常口舌糜爛、眼睛紅、口苦、煩躁、咽喉幹痛、牙齦腫痛者,或腹瀉者,或服中藥方中有半夏、石菖蒲者均忌吃羊肉。
2.不宜與醋同食
酸味的醋具有收斂作用,不利於體內陽氣的生髮,與羊肉同吃會讓它的溫補作用大打折扣。
3.忌與西瓜同食
吃羊肉後進食西瓜容易“傷元氣”。這是因爲羊肉性味甘熱,而西瓜性寒,屬生冷之品,進食後不僅大大降低羊肉的溫補作用,且有礙脾胃。
4.忌與茶同食
茶水是羊肉的“剋星”。這是因爲羊肉中蛋白質含量豐富,而茶葉中含有較多的鞣酸,吃羊肉時喝茶,會產生鞣酸蛋白質,使腸的蠕動減弱,大便水分減少,進而誘發便祕。
5.不宜與南瓜同食
中醫古籍中還有羊肉不宜與南瓜同食的記載。這主要是因爲羊肉與南瓜都是溫熱食物,如果放在一起食用,極易“上火”。同樣的道理,在烹調羊肉時也應少放點辣椒、胡椒、生薑、丁香、茴香等辛溫燥熱的調味品。
小竅門:教你如何挑選羊肉
日常生活中我們吃的多是綿羊肉,比如炒菜、涮羊肉等等,可最近有很多人詢問,飯店裏有些用山羊肉做的菜,比如“燉黑山羊肉”、“清燉山羊肉”等,到底和綿羊肉有什麼區別?
從口感上說,綿羊肉比山羊肉更好吃,這是由于山羊肉脂肪中含有一種叫4一甲基辛酸的脂肪酸,這種脂肪酸揮發後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羶味。
不過,從營養成分來說,山羊肉並不低於綿羊肉。相比之下,綿羊肉比山羊肉脂肪含量更高,這就是爲什麼綿羊肉吃起來更加細膩可口的原因。 山羊肉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膽固醇含量比綿羊肉低,因此,可以起到防止血管硬化以及心臟病的作用,特別適合高血脂患者和老人食用。
山羊肉和綿羊肉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中醫上認爲,山羊肉是涼性的,而綿羊肉是熱性的。因此,後者具有補養的作用,適合產婦、病人食用;前者則病人最好少吃,普通人吃了以後也要忌口,最好不要再吃涼性的食物和瓜果等。
買肉時,綿羊肉和山羊肉有以下幾個鑑別方法:
一是看肌肉。綿羊肉黏手,山羊肉發散,不黏手;
二是看肉上的毛形,綿羊肉毛捲曲,山羊肉硬直;
三是看肌肉纖維,綿羊肉纖維細短,山羊肉纖維粗長;
四是看肋骨,綿羊的肋骨窄而短,山羊的則寬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