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風吹起,帶走了悶熱黏膩,但彷彿也把身上的水分一起帶走了。有什麼方法,讓你不再乾巴巴?


  秋冬來臨,氣候變得乾燥,很多人的皮膚開始搔癢脫屑,同時感到眼乾、口乾,或者是排便不順。在中醫看來,這些症狀都是偏“燥”。導致乾燥的原因分爲兩大類。外在天氣的變化會影響到人體,稱之爲“外燥”;有些人的乾燥症狀則出自於津血耗傷、不分季節,例如由自體免疫疾病所引起,叫做“內燥”。不過,只要透過正確飲食、中藥、鍼灸與按摩多管齊下治療,大約一兩週就可以明顯減緩乾燥所帶來的不適。


  一、補充水分、攝取植物膠質——由內到外都滋潤


  最常見也困擾最多人的,則是季節變換引起的乾燥。秋冬氣候乾冷,人體黏膜的修復功能較容易受損,因此纔會乾燥、粗糙、脫皮;如果是本來就有溼疹、異位性皮膚炎的人,在秋冬更容易出現乾燥現象。


  此外,像更年期女性,以及原本津液就不足的陰虛體質者,較易乾燥纏身;熬夜、抽菸(煙屬於燥邪)、不愛喝水、愛吃炸烤及辣味食物、久坐、不愛運動等,也都是引發乾燥症狀的因子。


  1、食用中藥


  常用中藥包括天門冬、麥門冬、玄蔘、沙蔘、懷山藥、百合、石斛、生地黃、熟地、阿膠、枸杞子、五味子等,具潤燥、滋陰、養血、活血、化瘀、通絡的功效。


  也可以視體質適量食用當歸、川芎、黨蔘補氣血,氣血通暢以後,自然可以滋潤五臟六腑。


  但像是燒酒雞、羊肉爐、薑母鴨、十全大補湯、紅參等溫補的食材應該避免,以免補過頭反而過於燥熱。


  2、多吃水果少吃油炸


  在日常飲食方面,要注意時常補充水分、攝取含鐵質的水果,例如桃子、李子、葡萄、櫻桃等,並多吃白木耳、黑木耳、山藥、珊瑚菜、海帶等富含植物膠質的食物,桑椹、酸梅則有助於生津止渴。


  “傷陰化燥”的燥熱食物則要少吃,例如油炸食品、胡椒、辣椒及辣味重的調味品(例如沙茶醬等),花生、巧克力等零食,以及榴槤、芒果、荔枝、龍眼等熱性水果,吃多了也會消耗體內津液,導致燥熱。


  二、鍼灸、按摩幫助筋絡暢通——促進津液分泌


  除了中藥及食療以外,鍼灸減緩乾燥症狀的效果也頗佳。鍼灸療法可以讓筋絡暢通,帶動體內氣、血、水分的流動,加強對骨骼、肌肉、皮膚的滋潤,並減輕不適感。例如鍼灸涌泉、太溪等穴位,能促進津液分泌及循環。


  如果眼睛乾澀,可熱敷或按摩眼周穴位,例如四白、魚腰、養老、睛明、攢竹、絲竹空、太陽、承泣等;不建議長期依賴眼藥水或人工淚液,也儘量不要熬夜或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


  治療口乾常用鍼灸穴位有地倉、頰車、足三裏等,平時也不妨多按摩嘴部腺體或做叩齒動作3~5分鐘,增加唾液的分泌。


  皮膚搔癢則可鍼灸曲池、血海等穴道,能夠促進皮脂腺分泌,也別忘了擦乳液滋潤皮膚。


  皮膚乾燥的人可以輕拍肢體或泡溫水來促進體內血液循環,但切記水溫不可過高,以免洗去身上油脂導致皮膚更幹。


  早上起牀時可用雙手搓熱背後的腎俞、命門(位於肚臍正後方),喚醒腎氣。而一些簡單的動作也有助於改善乾燥體質,例如做平甩功有助於補腎氣,左右轉體運動可以疏肝,並幫助體內氣、血、水的運行通暢,非常適合晨間運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