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腸易激綜合徵的發病率約爲7%-10%,患者以中青年爲主,女性患者的數量約爲男性的2-3倍。
腸道易激惹 先進行排除診斷
“腸易激綜合徵的主要表現是腹部不適,如腹脹、腹痛等,同時伴有大便異常。”陶琳說,“從症狀上區分,常見的腸易激綜合徵有三種類型:腹瀉型,以腹瀉爲主,可能偶爾會便祕;便祕型,以便祕爲主,可能也有少量腹瀉;混合型,腹瀉和便祕交替出現。”
與胃炎等器質性病變不同,腸易激綜合徵的檢查沒有明確的客觀標準,只能結合臨牀表現進行排除性診斷。如,腹瀉可能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感染性疾病,腸道本身的息肉或腫瘤,胰腺、膽囊等消化系統問題,甚至一些全身性疾病,都有可能導致腹瀉。所以,出現類似腸易激綜合徵的表現時,首先要進行全面檢查,排除其他病變的可能,然後纔可以根據症狀進行診療。
陶琳介紹,腸易激綜合徵並不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產生危害,不會導致腫瘤等腸道功能異常的情況,但是它可能會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如有些患者每次吃了辛辣食物都要拉肚子,或者一坐涼凳子也會肚子不舒服,甚至有的患者因此而不敢出門,因爲腹瀉很急迫,導致工作、出遊都受到了影響。
精神壓力大或致腦腸軸異常
“腸易激綜合徵屬於功能性疾病,具體的致病原因並不明確。但目前能夠知道的,是它與精神因素的關係十分密切,尤其在中青年女性人羣中的發病率更高。如,精神緊張、壓力大,生活不規律,過度勞累等,都有可能導致腸道敏感性增加,使腸道的感覺、運動功能出現異常。”陶琳說。
現在的研究表明,長期的精神壓力,會使神經中樞出問題,帶來胃腸道功能的異常,這種由精神到腸道的生理聯繫,叫做腦腸軸。雖然,目前具體的機制還不是特別清楚,但是從臨牀經驗上講,胃腸道問題與精神、情緒、日常生活起居的關係十分密切。所以,如果想預防或治療腸易激綜合徵,就必須注意調節情志、 勞逸結合、適當休息。
“很多患者在排完便之後,不用吃藥,腹痛症狀便會自然消除。”陶琳說,“中國古代就記載有痛瀉這種病,並配有專門的痛瀉藥方。這是腸易激綜合徵的一個典型表現,即便前腹部不適,排完便後就自動緩解,患者的身體狀況也都很好,沒有特別的消瘦、營養不良等。”
感染不善後腸道敏感性增加
“除精神因素外,還有一部分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的患病原因與感染有關。很多得過急性腸炎和痢疾的人,在疾病治癒後,仍會經常出現胃腸不舒服的情況,如消化不良、腹脹等。據統計,腸易激綜合徵患者中的20%-30%,都曾經得過腸道感染性疾病。這可能是因爲感染性疾病導致患者腸道敏感性增加,更易患腸易激綜合徵。”陶琳說。
從中醫上講,患急性腸炎、痢疾後出現的一些胃腸道不適症狀,是由溼熱未清或者脾胃不和導致的,需要進行專門的調理。通過服用消炎藥治療感染症狀,只能使大便常規裏的白細胞指標正常,但病原體雖然消失了,機體卻並未完全恢復正常狀態。最常見的便是溼熱未清,如出現腹脹、腹痛、食慾差、餐後不適、 舌苔黃厚等情況。
“所以,在急性腸炎、痢疾治癒後,中醫特別講究善後,即針對溼熱、脾胃不和進行調理。”陶琳說,“其實很簡單,只要吃一兩次藥就可以了,把身體調理好,避免繼發的腸易激綜合徵等疾病。”
誘發因素多中醫調理效果好
“腸易激綜合徵一般是在誘因下發作的,患者並不是每天都會發生腹瀉、便祕等情況。有些人吃辛辣食物、喝酒後,症狀會發作,有些人一緊張或者一生氣,就要跑廁所。”陶琳說,“所以,當發現自己的身體出現這種情況,形成長期的規律性的聯繫時,就應該及時治療。”
西醫治療,主要是對症下藥,通過使用止瀉、通便、緩解腸道敏感症狀的藥物,使患者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有些患者症狀比較輕微,用藥緩解後身體就恢復了,也有的患者會出現病情總是反覆的情況,僅僅針對症狀治療效果會不大理想。
而中醫治療,主要是針對肝鬱和脾虛。從中醫理論上講,情緒不好會使肝氣鬱結,而肝木克脾土,肝木旺容易導致脾虛,脾虛生溼,容易出現胃腸道問題。而如果患者本身就有脾虛證,那麼稍微有點兒情緒問題,肝木便會勝過脾土,出現胃腸道問題的可能性更大。所以,疏肝健脾,是最常用的方法。除此之外,也 有些患者是由溼熱、陰虛、腎虛等不同情況導致的,通過辨證治療,都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