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美國頒佈《國家癌症法》,向癌症“宣戰”,至今已40餘年。然而,到目前爲止,癌症發病率沒有顯著下降,治癒率沒有顯著上升。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隨着人口日趨老齡化,全世界癌症死亡人數將繼續上升,到2030年或超過1 310萬。
爲什麼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研究,人類仍然無法實現“攻克癌症”的夢想?
原來,大部分癌症都是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引起的,對其具體發病機制,醫學界知之甚少,人們難以預防癌症的發生;而且,PET-CT作爲當前最靈敏的檢查設備之一,也只能發現直徑爲4mm的腫瘤,這就使很多直徑僅爲微米的腫瘤細胞在儀器檢查中成爲“漏網之魚”,導致很多癌症患者直到癌症中晚期纔得到確診。
這是否意味着面對癌症的到來,人們只能坐以待斃?不!近日,陳運賢借鑑中醫“治未病”的理念,提出一個激動人心的新理念:利用生物治療中的DC-CIK細胞療法,可以撲滅癌症的“星星之火”,預防癌症的發生!
腫瘤標誌物指標異常?或是癌症先兆!
一旦發現體檢報告中的“腫瘤標誌物指標”出現異常,很多人都會惴惴不安,擔心癌症已悄悄尾隨着自己。
陳運賢指出,“這種擔心不無道理。腫瘤標誌物是一種可以反映腫瘤存在的化學物質,其類型很多,包括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腫瘤抗原、細胞角蛋白等。這類物質在正常人體內含量較低,甚至根本不存在;但在機體產生腫瘤時,可異常增多。”
雖然腫瘤標誌物指標異常未必一定意味着患有惡性腫瘤,但陳運賢在臨牀上發現,很多腫瘤標誌物指標異常者經過全方位的身體檢查後,仍然無法查出任何健康問題。“我認爲,這一人羣體內其實已經出現了早期癌變,只是目前醫學檢測設備的靈敏度有限,未能檢測出來。”
東莞廖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幾年前,他在體檢中發現,自己的甲胎蛋白水平竟高達200μg/L,遠遠超過了20μg/L的正常值。這可嚇了他一跳,因爲甲胎蛋白屬於腫瘤標誌物,指標的升高往往預示着肝癌,可他的CT檢查卻顯示一切正常。經過3年多的持續觀察後,他最終被CT檢查確診爲多發性微小肝癌。
當前,對於腫瘤標誌物異常者,大部分醫生的意見是讓患者定期複查,待確診爲腫瘤後再進行治療。但陳運賢認爲:這樣做的結果是必須等到腫瘤發展到中晚期才能開始治療,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儘管醫生作了最大努力,患者也花費了大量金錢,結果卻往往令人惋惜。既然腫瘤標誌物指標異常預示着早期癌變,何不及早對這一人羣進行干預治療,把腫瘤消滅於無形之中?
癌症“滅火器”:DC-CIK細胞療法
對於“看得見摸得着”的腫瘤,手術和放、化療都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但腫瘤標誌物指標異常所預示的早期癌變往往“無蹤可循”,使用何種手段才能阻斷癌症的發展進程?
上文提到的東莞廖先生的病例點燃了陳運賢靈感的火花。當時,按常規,廖先生需要進行肝移植,但由於供體困難且其腫瘤十分微小,陳運賢只能用DC-CIK細胞療法爲他治療。
所謂DC-CIK細胞療法,是生物治療中一種較爲成熟的療法,主要通過喚醒人體內的免疫細胞來殺滅腫瘤細胞。
具體來說,DC-CIK細胞,是DC細胞和CIK細胞的合稱。其中,DC細胞是樹突狀細胞,它猶如“偵探員”,可以隨血液流動到身體各處,激活免疫系統,促使其“辨認”出腫瘤細胞是人體的“敵人”。 CIK細胞則是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它猶如“神射手”,能夠精確地擊垮腫瘤細胞,而不傷及正常細胞。該療法能有效控制腫瘤細胞擴散,減少放、化療的副作用,延長患者壽命。
經過治療,廖先生的腫瘤消失了,甲胎蛋白水平也迅速降至正常。
陳運賢指出,“這個病例和多年的臨牀經驗給了我一個啓發:對於中晚期腫瘤,DC-CIK細胞療法可以抑制腫瘤的發展,讓患者帶瘤生存;對於微小的腫瘤,DC-CIK細胞療法可以使其消失。由此推之,對於腫瘤標誌物指標異常所預示的早期癌變,DC-CIK細胞療法也應該可以遏制腫瘤細胞的變異和分裂,使腫瘤標誌物指標恢復正常,防止腫瘤的出現。”
當然,即便進行了DC-CIK細胞治療,患者日後還可能再次出現腫瘤標誌物指標異常,因爲該療法只能殺滅腫瘤細胞,卻無法消除患者體內的原癌基因和殺滅其腫瘤幹細胞。這就意味着當人體的腫瘤細胞全被消滅後,患者體內的原癌基因還有可能刺激人體其他細胞變異爲腫瘤細胞,腫瘤幹細胞也能使人體再次出現早期癌變。
陳運賢表示,“雖然DC-CIK細胞療法不能從源頭上防止癌症的發生,但它可以像滅火器一樣,不斷地撲滅癌症的‘火花’,避免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把癌症扼殺在萌芽之際,使癌症無法損害人體的健康。更何況應用此療法治療腫瘤標誌物指標異常所預示的早期癌變,沒有什麼副作用,不象化療那樣有諸多不良反應。”
治療風險或與注射疫苗相當
由於正常人體內的DC細胞、CIK細胞數量非常少,因此,進行DC-CIK細胞治療時,首先需要抽取患者一定量的外周血,從中分離出淋巴細胞,並加入腫瘤抗原,培養成DC細胞;與此同時,用餘下的血液培養出CIK細胞,通過細胞因子的作用增強其抗腫瘤能力。經過培養後的DC、CIK細胞的數量和識別腫瘤、抗腫瘤能力都會得到提升,將這些細胞回輸到患者身體中,就能讓其發揮抗腫瘤的作用。一般來說,一個療程需要注射6~7次DC-CIK細胞。
雖然該療法的療程並不複雜,但對於很多不瞭解生物治療的人來說,即使知道了該療法的原理和過程,他們也難免猶豫不決:這麼前沿的治療技術,到底安不安全呢?
“所有療法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進行DC-CIK細胞治療就如同注射疫苗一般,一旦在操作中出現疏漏,如未能做到徹底消毒等,就可能導致副作用。但畢竟和疫苗不同,DC細胞、CIK細胞都來自患者自身,人體通常不會出現排斥反應。”陳運賢解釋道,“到目前爲止,我們已經爲200多名腫瘤標誌物異常者進行了DC-CIK細胞治療,總體來說效果都不錯,尚未發現不良副作用。比如,我曾經接診過一名女性,她體內5種腫瘤標誌物的指標都出現了異常,做了PET-CT檢查也未能發現問題所在。最後,經過一個療程的DC-CIK細胞治療,其指標便全部恢復正常。”
因此,對於無確切病因的腫瘤標誌物異常現象,DC-CIK細胞療法應該是可行的,它對預防癌症的發生,減少癌症發病率、死亡率,有着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