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裏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昌,是指生機旺盛;亡,是說生命消亡。中醫素來強調“神”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認爲“兩精相博謂之神”,“神,水谷之精氣也”。神氣旺盛,表明髒精充足而機能協調;神氣渙散,則髒精將竭而氣機衰敗。人到老年,精神處于敏感狀態,承受不良刺激的能力減弱,就連見到枯葉落地都會引發垂暮之感。對此,藥物無濟於事,獨於神補可治之。神補的辦法有很多,老年人可以因己制宜,各顯其能。
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
年老賦閒,不妨找點事情做做,使生活充實一些。藝術家、科學家,年齡該退休了,事業沒退休。他們仍熱衷於他們喜愛的事業,全然不知老之將至。由此可知,我們每個人亦可以培養各自的興趣愛好,重找一個“工作”,或琴棋書畫,或種花養鳥。有了事做,利於養神健身。
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
進行適 度的、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舞劍、慢跑、散步,會使人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鍛鍊使人體產生“快樂素”,既增強了體質,又調整了情緒。注重社交,講究儀容閒下來了,接觸人的機會相應減少,應有意識地參加一些社交活動,交流思想,獲得信息。老來講究點儀容,不僅使人外表顯得年輕,心理也會隨之年輕,從而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驅走心中的失落感。
適應社會,調整心態
切莫用傳統思維模式去看待轉型期的社會現象,要不斷學習,努力去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環境。在家庭中,也不要搞家長作風,注意平等待人,大事要清楚,小事可糊塗。人通常都希望有高興、快樂等這樣一些愉快的情感,而不願接受那些憂鬱、悲哀、淒涼等不愉快的情感。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因爲有高興就必然有悲哀,相反,有悲哀也必然有高興,這之間不僅是相對而言的,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因此,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既要接受可以帶來愉快情緒的事情的到來,也要做好接受帶來不愉快情緒的事情的準備,這樣在不愉快的事到來時,自己纔不致於被不愉快打倒。
暫停思考,多去感受
有的人對人事關係、工作、榮譽等,總是容易陷入思考,如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怎樣才能做出成績、怎樣才能搞好與領導的關係等等。其實這樣耗盡腦汁,不如去做些實際工作,甚至觀賞一下山野的美景,聆  聽一下悅耳的音樂。因爲這些“感受”比起毫無價值的“思考”來,對身體更有意義。
【貼心提示】
我們主張德靠自修,神靠自養;樂靠自得,趣靠自尋;憂靠自排,怒靠自制;喜靠自節,恐靠自息。因此,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做到神定自若,悠悠自得,不怨天尤人,不耿耿於懷。這樣,才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