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病人出現內乳淋巴結轉移後該如何治療,是乳腺癌治療領域最具爭議的話題之一。記者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獲悉,中大肺癌研究所所長龍浩教授創立的“胸腔鏡內乳淋巴結清掃術”, 發表在2012年12月出版的國際腫瘤外科學頂級雜誌《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上,獲得國際腫瘤學界認可。這也意味着對內乳淋巴結轉移的治療取得重大進展。

  近1/3乳癌病人出現內乳淋巴結轉移

  乳腺癌一旦出現淋巴結轉移,會明顯影響病人的臨牀分期、治療方案、治療效果和生存率,而最常見的轉移位置是腋窩淋巴結和內乳淋巴結。過去有統計顯示,約有25%的乳腺癌病人會出現內乳淋巴結轉移,而乳腺癌病竈位於乳房內側或中央區的早期病人很容易發生內乳淋巴結轉移。

  不過,由於內乳淋巴結位於胸骨後,位置隱蔽,活檢困難而且創傷較大,PET/CT等影像學檢查的結果也不準確,一直缺乏準確有效的評估和治療手段。上世紀60年代,醫生常採取乳腺癌擴大根治術(乳腺癌標準根治術+包括切除2條肋軟骨的內乳淋巴結清掃),但因創傷太大,患者獲益有限,這一治療方法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基本被摒棄。

  目前,醫學界對於經病理證實或臨牀高度可疑的內乳淋巴結轉移病人,一般會在手術後加做內乳區的放射治療,但很容易導致嚴重心臟放射損傷。許多病人多年後並非死於腫瘤,而是死於相關心臟併發症。在腫瘤的個體化治療時代,既要反對“治療不夠”,也要反對“治療過度”,因此,內乳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和治療一直處於尷尬的境地。

  新手術融“診+治”一體

  記者獲悉,“胸腔鏡內乳淋巴結清掃術”新術式,是在病人接受保乳手術或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後,緊接着利用胸腔鏡,對整個內乳淋巴引流區進行連續整塊切除。該手術屬於治療性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並有助於明確診斷內乳淋巴結是否轉移。如果切下來後證實內乳淋巴結存在癌轉移,可免去進一步放療對心髒的損害。如果沒有出現腫瘤轉移,該手術也不會額外增加病人的生理損傷。至今已超過100例患者成功接受該項新手術。前期已完成的隨機研究證實,患者並未因爲增加手術操作而從生理上增加損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