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也稱心肌衰竭,簡稱心衰。心力衰竭是指心臟當時不能搏出相應的血液,以供應靜脈迴流,及身體組織代謝。也有稱心衰爲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

心臟因疾病或過度疲勞等原因,引起心肌收縮能力減弱,致使排血功能減弱,血量無法滿足身體器官及組織代謝的需要。

心瓣膜疾病、冠狀動脈硬化、高血壓、內分泌疾患、細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氣腫或其他慢性肺臟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臟病而產生心力衰竭的表現。妊娠、勞累、靜脈內迅速大量補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髒的負擔,而誘發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分爲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兩種。左心衰竭的主要症狀爲疲倦乏力,呼吸困難。有胸悶、氣急、咳嗽、哮鳴等特點,特別嚴重的可演變爲急性肺水腫。右心衰竭主要表現爲下肢水腫,頸靜脈怒張,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尿少,夜尿,飲水與排尿分離現象等。

心力衰竭無法治癒,但可通過控制病情過上正常生活,所以心力衰竭的後期護理十分重要。嚴格注意心力衰竭病人的飲食,可有效控制心力衰竭病情。心力衰竭病人飲食應注意如下事項:

限制鈉鹽的攝入

爲預防和減輕心力衰竭病人的水腫情況,應根據病情選用低鹽、無鹽飲食。烹調時將食鹽限製爲2克/天,避免食用醬油。大量利尿時可適當增加鈉鹽食用量,以預防低鈉綜合徵。

限制水的攝入

國外學者認爲,在嚴格限制鈉鹽攝入的同時,每日攝入2000~3000毫升水分,則鈉和水的淨排出量可較每日攝入量1500毫升時爲高,但超過3000毫升時則不能使鈉和水的淨排出量有所增加。考慮到這種情況,加上過多的液體攝入可加重循環負擔,故國內學者主張對一般患者的液體攝入量限爲每日1000~1500毫升(夏季可爲2000~3000毫升)。

但可根據病情及個體的習慣而稍加改變,對於嚴重心力衰竭,尤其是伴有腎功能減退的患者,由於排水能力減低,故在採取低鈉飲食的同時,必須適當控制水分的攝入,否則可能引起稀釋性低鈉血癥,這爲頑固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誘因之一。

增加鉀的攝入

心力衰竭的臨牀診斷中最常遇到的情況爲缺鉀,缺鉀可引起腸麻痹,嚴重心律失常,呼吸麻痹等,並易有發洋地黃中毒,造成嚴重後果。

所以應增加病人攝食含鉀量較高的食物和水果,例如香蕉、桔子、棗子、番木瓜等。也可選用含鉀量較高的利尿中草藥,如金錢草、苜蓄草、木通 、夏枯草、牛膝、玉米鬚、魚腥草、茯苓等和用。

限制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入

脂肪產熱能高,不利於消化,在胃內停留時間較長,使胃飽脹不適。過多的脂肪能抑制胃酸分泌,影響消化,並可能包饒心臟、壓迫心肌。腹部脂肪過多能使橫膈上升,壓迫心臟使人感到悶脹不適。

一般來說,對蛋白質的攝入量不必限制過嚴,每天每公斤體重1克,每天50-70克,但當心裏衰竭嚴重時,則宜減少蛋白質的供給,每天每公斤體重0.8克。

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碳水化合物易於消化,在胃中停留時間短,排空快,可減少心臟受胃膨脹的壓迫。碳水化合物最好控制在300-350g/天。當注意選擇富含澱粉及多糖類食物,避免過多蔗糖及點心等,以預防脹氣、肥胖及甘油三酯升高。

增加維生素的攝入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胃納較差,加上低鈉飲食缺乏味道,故膳食應注意富含多種維生素,如鮮嫩蔬菜、綠葉菜汁、山楂、鮮棗、草莓、香蕉、橘子等,必要時應口服補維生素B和C等。維生素B1缺乏可導致腳氣性心臟病,並誘發高排血量型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葉酸缺乏可引起心臟增大伴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病人的身體十分虛弱,飲食方面更是不能一步做錯,該小心行事。若嚴格注意飲食規範,能儘快控制心力衰竭病情,恢復正常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