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發病居多及時檢查最重要積極預防應重視———


  編輯說話


  有些疾病的隱蔽性相當強,即使是醫生也很容易被矇蔽。膽管癌,人們並不熟悉,經常被認爲是肝炎、肝硬化,不僅延誤了治療最佳時機,甚至會危及生命。


  ■膽管癌沒有早期症狀,容易被忽視


  一位70歲的張大爺全身皮膚發黃,連小便也是深黃色,就診多家醫院,有的說是傳染病,有的說是肝炎。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當他最近來到二炮總醫院就診時,被確診爲“膽管癌並梗阻性黃疸”。


  據第二炮兵總醫院副院長、肝膽外科專家周寧新教授介紹,根據癌腫部位,膽管癌常分爲肝門部膽管癌、膽管中部癌及膽管下端癌。肝門部膽管癌,它通常生長在肝管主干與肝總管匯合處。膽管中部癌位於膽囊管以下、膽總管中段。膽管下端癌主要指膽總管下端癌,多歸於壺腹部或胰頭部腫瘤。但這幾類腫瘤生長部位都源於人體肝外膽管,加之主要症狀表現爲無痛性黃疸,經驗不豐富的醫生都會誤診爲一般的肝炎、肝硬化或傳染病。


  不論在哪一部位的膽管癌,早期並沒有典型的症狀,大部分患者因黃疸而就診,而黃疸是膽管癌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症狀,絕大多數的膽管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皮膚、鞏膜黃染。黃疸是由於膽紅素正常代謝紊亂引起血中膽紅素升高,引起皮膚、鞏膜、黏膜黃染。正常膽紅素最高爲17.1μmol/L,膽紅素在17.1至34.2μmol/L臨牀不容易覺察,稱爲隱性黃疸,超過34.2μmol/L時出現黃疸。黃疸的特點是進行性加重加深,且多屬無痛性,少數人黃疸呈波動性。只有很少一部分膽管癌患者會出現腹痛腹脹、體重減輕、皮膚瘙癢、食慾不振等,這些症狀就是膽管癌早期預警信號。膽管癌一旦到了晚期,就會出現噁心、嘔吐、尿色如醬油或濃茶樣,甚至出現黑便,這時就沒有救了。臨牀發現,膽管癌發病人羣以50-70歲的老年人居多,男性高於女性。


  ■篩查膽管癌應做四項檢查


  周教授提醒廣大患者,一發現自己有早期症狀,就應立即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和篩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根據病情,可以做以下四種檢查。一旦確診是膽管癌,馬上手術,一刻也不得耽擱,如果錯過了最佳手術時機,後果將不堪設想。


  一、腹部B 超: 腹部B 超檢查具有無創、方便、費用低、可重複檢查等優點,是膽管癌診斷的首要方法。


  二、腹部CT:腹部CT檢查對肝門部膽管癌的診斷符合率要優於B 超,它可顯示膽管腫塊的部位、大小、密度、局部擴散、血管有無侵犯、有無遠處轉移、膽管擴張程度及有無腹水等,對估計預後具有重要意義。


  三、核磁膽道造影(MRCP): 核磁膽道造影爲三維立體成像,可顯示整個膽道系統的全貌,在判斷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上更加直觀。


  四、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PTC):PTC檢查可以在電視透視下動態觀察造影劑在膽道內流動及分佈情況, 對膽總管下段開口有無梗阻,以及部分梗阻還是完全梗阻的診斷較CT更準確和直觀。PTC對區分是腫瘤、結石還是炎症引起的膽道梗阻價值較大。


  臨牀發現,與膽管中部癌和膽下端癌相比,患肝門膽管癌的患者約高達50%至70%,起初出現上腹飽脹感,食慾減退,胃口不好,一般都認爲是消化不良,不會引起重視。然而隨之就會出現眼睛和皮膚發黃,尿色加深,導致肝門膽管癌。而肝門膽管癌屬於梗阻性黃疸,首先必須進行B 超檢查,如發現肝臟血管有擴張,再經檢查CT 和核磁,以確診瘤體的大小、位置,制訂治療方案,是否切除肝臟及其切除程度,是否切除血管及進行血管重建等,從而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預防膽管癌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哪些方面


  雖然目前還不清楚膽管癌的發病原因,但提高個人的健康與防病能力,還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三點:


  一、合理調節飲食。多食易消化吸收並富有蛋白質的食物,如新鮮水果和蔬菜(每日達400 克至800克)、瘦肉、水產品、豆製品等,以滿足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禁食辛辣肥膩油炸食品,少吃高脂肪食物,多喝開水。


  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靜臥休息時應保持舒適的臥位,一般以左側臥位、仰臥位爲佳,以防膽囊部位受壓。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如練氣功、散步、聽音樂,做到動靜結合。忌長時間坐臥、活動過少,以利機體功能的恢復。保持情緒穩定,樂觀豁達,避免發怒、焦慮、憂鬱等不良情緒的產生,以防止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的調節機能發生紊亂,影響膽管代償功能的恢復。


  三、定期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對於患有肝膽先天性疾病者,如先天性膽管囊腫、先天性肝胰腎囊腫、膽管結石、硬化性膽管炎等,必須定期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以全面排查是否患有膽管癌。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患者還必須禁忌菸酒。


    溫馨提醒:膽管癌早期症狀不是很明顯,因此很難發現,所以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膽管癌的預防。


更多膽管癌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