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發佈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2)》披露:2011年海洋生產總值達4.57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在國民經濟中佔比重9.7%。研究人士指出,目前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途徑可分爲化學合成、養殖、體外培養產生、微生物發酵、轉基因或生物合成幾種。
日前發佈的《關於推進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的通知》也提出,要發揮海洋生物資源的特色優勢,重點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療效顯著、市場前景廣闊的海洋創新藥物(含二次開發)和中藥。事實上,近年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激勵下,海洋生物醫藥業呈現持續增長的局面。2011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海洋生物醫藥業全年實現增加值99億元,比上年增長15.7%。
約10%海洋生物提取物有抗腫瘤作用
“海洋生物進行藥物開發的歷史短,不足50年。”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永宏博士對海洋生物藥物開發前景甚爲看好。他在上述學術會議中表示,基於美國NIH的報告,約有10%的海洋生物提取物有抗腫瘤效用,而陸地的只有1%。
據悉,目前上市和在研的海洋藥物中抗腫瘤藥物最多——有18個,抗感染藥物3個,鎮痛藥物1個,抗高血脂藥物1個,抗精神分裂症藥物1個。這部分藥物大多數爲合成或半合成,化學類型大多爲生物鹼和肽類(3個抗體藥物,2個大環內酯,1個二萜糖苷,1個脂肪酸)。1998~2008年間,有592個海洋天然化合物顯示出抗腫瘤活性,666個化合物顯示出其他活性。到2010年底止,有21855個海洋天然化合物,2011年新增1000個新化合物。
工業化瓶頸:含量低
就已上市及正在研發的海洋生物藥物看,無脊椎動物和微生物是兩大主要來源。
“生物起源于海洋,因而海洋微生物中更容易發現新基因與新代謝途徑。”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主任鞠建華博士透露,海洋微生物活性先導化合物的研究開發思路一般是從特殊海洋環境着手,而後沿新資源、新菌種、新基因、新化合物的路徑循序開發。
具體來說即通過微生物分離、培養,構建海洋微生物菌種庫;然後通過多種培養基發酵、樣品處理,構建海洋微生物提取物庫;進而藉助活性、化學、基因篩選找到目標菌株;進行放大培養、分離、結構測定後得到微生物天然化合物純品庫;最後經由藥理活性評價,獲得高效活性先導化合物。還有一種思路是通過代謝工程、組合生物合成技術合成新化合物衍生物。
據統計,目前上市的海洋藥物有8個,完成臨牀Ⅲ期的有5個,正在臨牀Ⅲ期的有1個,Ⅱ期有6個,Ⅰ期有4個,共有24個。其中來源于海洋無脊椎動物的藥物有20個,佔3/4的席位。其餘分別是來源於微生物的3個,來源於脊椎動物的1個。
但正如劉永宏所指出的,來源問題目前是海洋無脊椎動物研究的一大難點。“海洋無脊椎動物,尤其是海綿和珊瑚是活性小分子化合物的豐富來源,阻礙其工業應用的最嚴重瓶頸就是其來源問題——大多數有開發前景的海洋天然產物含量都很低。”
因此依靠大規模的採集來獲得海洋天然產物是不合適的,除非海洋生物可以被養殖,或化合物可以用比較經濟的方法合成工業規模的量。
更多癌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