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風起,醫院皮膚科總會迎來一批皮膚瘙癢的病號。專家介紹,眼下這種帶有明顯季節性的皮膚瘙癢症其實是由風、燥所致,因爲風盛容易乾燥,燥盛容易生風,風燥相濟,使得暴露在外的皮膚受到空氣中風燥之氣的侵襲,因而失去了津液的滋潤營養而發癢。可通過塗搽護膚品,並吃一些生津養液的食物或藥物,外防內調雙管齊下來防治。


  風燥相濟


  皮膚易瘙癢


  “一轉入秋,門診就多了不少皮膚瘙癢者,他們有的僅表現在四肢,有的全身都癢。特別是北風一起,更癢得整晚難以入睡,白天也渾身不自在。”某三甲醫院中醫師從中醫的角度解釋稱,秋季皮膚瘙癢症的病因和病變機理跟自然界的變化密切相關。秋主燥,這個季節常有北風呼嘯南下,風盛容易乾燥,暴露在外的皮膚受到空氣中風燥之氣的侵襲,因而失去了津液的滋潤營養,所以容易出現瘙癢的症狀,不少患者還會因搔抓皮膚繼而出現抓痕、血痂等症狀。


  “這類病尤其多見於老人或一向陰虛或血虛內熱的人羣。”專家分析稱,這類人多出現陰津虧虛、血虛、血燥、血熱,容易生風,在這種季節,人體的“內風”與自然界的“外風”相互影響,風燥相濟因此更易發病。


  外防內調


  遠離皮膚瘙癢


  專家建議,可從外防和內調兩方面來預防秋季皮膚瘙癢症。


  外防:塗潤膚品,穿棉質、絲質的內衣。秋風起時應儘量讓皮膚少暴露在外,可選擇穿厚薄適度的長衣長褲,避免因皮膚缺水更嚴重而變得更幹甚至皸裂。


  洗澡水溫最好保持在39℃左右,沖洗時間不要過長。浴後可適當塗搽蛤蜊油、甘油、白凡士林等少刺激的油脂或護膚膏。皮膚特別幹癢者,也可用適量橄欖油按摩乾燥部位以潤膚。


  內調:吃一些生津養液的食物或藥物,注意少飲酒或不飲酒,少食辛辣及海鮮等“易發物”,定量多次補水。另外,多吃蔬果也可達到潤澤皮膚的目的,例如,可多食梨子、石榴、提子、葡萄、桑葚等。


  皮膚瘙癢


  可引起皮膚感染


  皮膚瘙癢症主要表現爲在外觀看似正常的皮膚上出現瘙癢,可以是全身皮膚發生廣泛性的瘙癢,也有局部的,位置不固定,但以小腿、前臂、背部、腰腹部常見。也有由於情緒激動,溫度改變,飲酒或食辛辣食物後引起加重。


  瘙癢爲持續性或陣發性,程度輕重不一,一般晚上較輕者癢感可以忍耐,不抓即可以過去;重者劇癢難忍,一旦發生難以遏止,常不停地猛烈搔抓,而難以入睡。


  瘙癢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長達數小時,短的持續幾分鐘即可過去。因爲搔癢,長期反覆搔抓,可致使皮膚上出現抓痕、血痂、皸裂、色素沉着甚至出現苔蘚樣變或溼疹樣改變,導致皮膚變厚、粗糙,甚至抓破後引起繼發皮膚感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