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合作 擊退癌症
晚期腸癌、癌細胞多臟器轉移,而且還合併晚期肝硬化……面對這樣的病例,相信很多醫生都會搖頭嘆息,束手無策。
然而,最近成功在廣醫二院接受了晚期腸癌切除術的患者劉建軍(化名)卻和他的主治醫生一起打破了這個定律。在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劉建軍成功擊退了癌魔的進攻:轉移病竈縮小,原發病竈切除,本已被判“死刑”的病人,生命得以延續。“
腫瘤治療,不能再“單打獨鬥”
醫生稱,多學科協作和個體化治療是目前國際上腫瘤治療的趨勢。因爲現在不少腫瘤病人身上並不單單只有腫瘤一種疾病,有些人本身就有許多原發病。這些問題不可能只靠一個手術或一個專科醫生就能解決,需要多個專科的協作和努力,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一起研究和商討,從而設計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正是由於醫生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及劉建軍的積極配合,才使劉建軍擊退了癌魔的進攻,使生命得到延續。所以,在這個醫患關係極其微妙和敏感的時代,患者與醫生配合是非常重要。醫生和病人的關係絕對不應該是對立的,他們的關係其實是戰友,疾病纔是他們共同的敵人。
作爲個人患病後積極配合醫生是很重要的,但是,掌握一些癌症的症狀,做到早診斷、早預防、早治療更是至關重要。就本消息來說,晚期腸癌有哪些症狀呢?晚期腸癌應該如何治療?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晚期腸癌症狀表現:
1、右側腸癌的晚期症狀主要表現爲消化不良,乏力,食慾不振,腹瀉,便祕,或便祕、腹瀉交替出現,腹脹,腹痛,腹部壓痛,腹部包塊,進行性貧血。盲腸癌包塊位於右下腹,升結腸包塊位於右側腹部、結腸肝曲包塊位於右上腹,橫結腸包塊位於臍部附近。此外可有發熱、消瘦,並有穿孔及侷限性膿腫等併發症,此時病變已進入最晚期。
2、左側結腸癌由於乙狀結腸腸腔狹小,且與直腸形成銳角,因而易發生狹窄和進行性腸梗阻,多有頑固性便祕,也可間以排便次數增多。由於梗阻多在乙狀結腸下段,所以嘔吐較輕或缺如,而腹脹、腹痛、腸鳴及其腸型明顯。癌腫破潰時,可使糞便外染有鮮血或粘液。梗阻近端腸管可因持久性膨脹、缺血、缺氧而形成潰瘍,甚至引起穿孔,也可發生大量血及腹腔膿腫。
3、腸癌的晚期症狀爲大便次數增多,糞便變細,帶有血液或粘液,伴有裏急後重。由於癌腫可侵犯骶叢神經,可出現劇痛。如果累及膀胱可出現尿頻、尿痛、尿急、尿血等症狀。癌腫侵犯膀胱,可形成膀胱直腸瘻管。直腸癌也可引起腸梗阻。
4、肛管癌主要表現爲便血及疼痛。腸癌的晚期症狀疼痛於排便時加劇。當癌腫侵犯肛門括約肌時,可有大便失禁。肛管癌可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故可於腹股溝觸及腫大而堅硬的淋巴結。
腸癌晚期哪種治療方法有效?
專家稱,腸癌迄今尚缺乏一種能夠適用於所有腸癌患者統一固定的治療方案,所以腸癌的治療應該個體化,在每一例腸癌患者的治療中,都需要外科、影像科、介入科、腫瘤內科等多學科相互補充和有機結合。
因此,腸癌患者在選擇治療時需要謹慎,不能盲目跟風。手術治療一般適用於早期腸癌或者未擴散的腸癌,化療在控制病情方面效果較好,但是副作用極大,放射治療適用範圍較小,介入療法卻對正常肝細胞有損傷。同時,傳統治療手段對晚期腸癌的治療更爲困難,治癒率較低。
腸癌晚期在進行化療後,使用自體細胞免疫療法,則可以較好地緩解化療反應,有助於化療的順利進行;如果在腸癌放療期間及放療後配合自體免疫療法,對增加白細胞的數量、增強免疫功能均有較好的效果,從而保證放療順利進行。
作爲繼手術、放療和化療後的腫瘤治療的第四大模式,腫瘤“DC+CIK”因其安全、高效、無毒副作用等優點,被認爲是目前腫瘤綜合治療模式中最活躍、最有前途的手段。
溫馨提示:當腸癌進入晚期,患者的症狀不斷加重,加上癌痛的折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所以,預防腸癌比治療腸癌更重要。如果發現胃腸不適,請及時到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