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是後天精氣化生之源,但如不當,則反會成爲致病的因素,損傷脾胃,導致病變。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來維護後天之精的化源。
《若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因而養生要求節飲食,既要滿足營養需要,又無找傷脾胃之弊,保持後天之本的生機旺盛不衰,延緩衰老的進程。後世養生家,均極重視節飲食以防病延年,如孫思邀《幹金要方》說:“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又說;“常欲令如飽中飢,飢中飽耳。”
這裏“節”,還包括飲食要有節律的意思。要求人們要養成定時定量進食的習慣,從而保持脾胃的功能,維護後天之精的生化之源。
同時,養生學說在飲食方面主張食物氣味要有合理的調配,保證各種營養成分的比例適當,稱爲“五味調和”。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和,腆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內經》調和五味是用五味分別入五髒的理論來闡明的,例如:《靈樞·五味》篇就載有五臟精氣不足的“五宜”飲食方案:“脾病者,宜食粳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燕;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慄、藿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這就是根據五味分別入五臟,以本味滋補本髒的食療之法。(素問·髒氣法時論》也有“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等等。
自《內經》以後,後世對食療法有進一步的發展。如《金匾要略》、《千金要方》等均有專題討論,《本草求真》、《太平聖惠方》明確載有食療之品,唐代孟洗撰有<食療本草》,專爲記載可以食用、療病的本草。此後,食療專著不斷問世。在養生家和民間長壽老人的經驗中,也都有各種調配飲食的方法。目前中醫臨牀上,飲食療法或配合藥療,已成爲治療學中的一個重要方向。
《內經》養生學說特別反對飲食的偏嗜,認爲飲食偏嗜不利於養生,甚致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是因爲飲食偏嗜能導致五臟之氣的偏勝,久則使五臟之氣紊亂失調的緣故。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苦,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甘,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失”《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天之由也。”因此,養生的要求是“謹和五味”,方能“長有天命”。
適寒溫指飲食物要寒溫適宜,才能爲脾胃運化提供必要的條件。正如<靈樞·師傳》篇說:“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灼灼”,火熱之狀。“滄滄”,寒冷之貌。“氣將持”,指元氣得以執持。由於飲食寒溫適中,脾胃健運,則食以養人,元氣充盛,寒熱痰濁之邪不生。這也是飲食養生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 Mar 05 Mon 2012 16:15
“節飲食,適寒溫”《黃帝內經》養生理論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