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寒爲冬季的主氣,也可見於其他季節。寒邪致病有內寒、外寒之別。外寒指外感寒邪而言,傷於肌表者,名“傷寒”;直中臟腑者,名“中寒”。內寒是人體機能衰退,陽氣虛弱所致。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後世伏氣溫病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伏氣溫病是指感受外邪,內伏鬱熱,過時而發,自裏透外的一類溫熱疾病。其特點是發病之初即見煩渴、尿赤、熱不惡寒、舌絳等裏熱證候,而衛表證候反不明顯。枟黃帝內經枠原文則以此爲例闡釋“重陰必陽”的陰陽轉化之理,即冬爲陰,寒亦爲陰,兩陰相逢爲重陰,至春遂轉而發生溫熱的陽性病證。
寒邪性質和致病:
(1)寒爲陰邪,易傷陽氣:寒邪犯表,衛陽受損,則出現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發熱等症狀。寒邪直中,侵襲脾胃,則中陽受損,或傷及腎陽,會出現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清谷、小便清長等症狀。
(2)寒性凝滯:寒邪侵襲,或陰寒內盛,皆可導致陽氣不振,氣血運行不暢,使氣血凝滯,脈絡不通,可出現疼痛。若上焦陽虛,陰寒阻遏胸陽,可出現胸痹、心痛;中焦脾胃陽虛,可造成胃脘痛、腹痛、泄瀉;下焦腎陽不足,會出現腰膝冷痛、精寒不育等。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縮拘引之意。寒邪犯及肌膚,則毛竅收縮,出現惡寒、無汗、脈緊等症狀;寒邪客於經絡關節,則經脈收引,出現筋肉拘急痙攣、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