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孕中期以後的胎兒以聲、光、觸摸的刺激,是希望通過適度的有效刺激,誘導與刺激相關的神經通路和大腦皮質中樞,使這些部位的大腦皮質神經細胞增長更多的樹突,以促進它們和周圍的大腦皮質神經細胞建立傳遞信息的突觸聯繫。
胎兒喜歡節奏明快的樂曲
使大腦與感覺、運動、思維、記憶等密切相關的神經網絡更豐富,有利於出生後的智力開發。這實質上是在產前對胎兒大腦生長發育的一種來自於環境的促進。它和在胎兒大腦細胞生長的劇增期所給予的營養促進,共同組成了“產前促進”的內容。
以“環境促進”爲科學本質的胎教,是建立在行爲、學習、記憶的神經分子生物學基礎之上的。
首先,神經分子生物學角度的一些科學研究,證實了學習的本質是信息在大腦的儲存過程,而記憶則是從大腦的信息儲存中提取。許多醫學科學研究證明:長期記憶被編碼在大腦皮質神經細胞(錐體細胞)的連接上,並非在大分子特別是RNA上,長期記憶的結構基礎在於錐體細胞之間的突觸的改變(而非全腦的解剖結構上的改變),即神經元之間的突觸結構的改變。強烈的限定的突觸活動,可增加突觸的功效,反覆多次的刺激可導致興奮性突觸後電位升高6倍。
綜上所述,可知人的大腦皮質大腦皮質神經細胞樹突和樹突棘的發生發展及大腦皮質神經細胞之間突觸建立的多少,和一生中的行爲、學習、記憶的能力有直接關係。如果在胎兒大腦細胞分裂增殖的第一個高峯期,即妊娠12~24周,大腦皮質的六層結構將要全部形成時,保障熱量、蛋白質、微量元素、維生素供給充分,可以促進大腦錐體細胞生長發育得更多。
在此基礎上,當胎兒從胎齡6個月起,大腦皮質神經細胞體積開始長大,樹突開始延伸期間,增加外界對大腦皮質的各種良性刺激,如聲、光、觸摸等,會促使大腦皮質神經細胞的樹突棘增長,有利於和周圍尚未建立突觸聯繫的錐體細胞建立突觸聯繫。使負責神經脈衝傳遞和信息存儲的大腦神經網絡,建立發展得更豐富,有利於大腦的感覺和思維更敏捷,能更多地儲存信息,使孩子一生的學習和工作,都有先天的更加聰慧的大腦的幫助。
所以說胎教並不是指要教會什麼。所謂的胎兒教育,很多人將它看成是教給腹內胎兒某種東西,其實不然。胎教用一句話來說,是要爲體內的胎兒和母親提供一個完備優良的環境。
溫馨提醒:如果母親以一種輕鬆的心情生活,那麼,體內的胎兒也會情感豐富而比較穩定。母親過度的緊張會影響胎兒腦部的發育,所以妊娠期間應儘量避免緊張。這裏所說的緊張不僅是指噪聲和心神擾亂,酒精、香菸、藥物、晝夜顛倒的生活也都會造成緊張。
西方的胎教學
早在1000多年前,西方國家用科學方法創建了“生前心理學”、“胎兒心理學”的理論,從而形成西方的胎教學。在胎教的過程中,最重視孕育胎兒的母親的身體與心理兩方面的健康。胎教通過使胎兒本身直接接受各種刺激,並接受各種訓練活動,主要是利用語言和音樂等聽覺刺激信號,通過胎兒的聽覺器官來促進胎兒的語言和大腦的發育;利用撫摩準媽媽腹部的動作刺激信號去誘發胎兒的各種動作,促進動作和大腦的發育。
1.英國胎教研究情況
據報載,英國李斯特大學心理學院的音樂研究小組對幾名孕婦進行研究,要求她們自選一首音樂,古典音樂、流行曲或搖滾樂均可,在臨產前3個月經常播放。
在孩子出生後的一年內,這羣母親不可給嬰兒聽任何音樂,待幾名嬰兒滿週歲後進行測試,重播那首他們曾在母腹內聽過的音樂,以及另播一些他們從未聽過的同類音樂。結果顯示,幾名嬰兒都被那首他們在母腹內曾聽過的音樂吸引,望向音樂來源的時間明顯較長。另一組作爲對照的幾名普通嬰兒則對任何一首音樂均無明顯偏好。
另外,科學家也發現嬰兒較爲節奏明快的樂曲所吸引。
2.法國胎教研究情況
法國的巴黎健康衛生科學院,在20世紀80年代也做了胎教方面的實驗。
1985年,巴黎健康衛生科學院生殖專家一項胎教試驗:一名28歲的孕婦,從妊娠8個月開始,每隔一天就到科學院做一次音樂胎教。
具體方法:將耳筒置於孕婦腹壁上,孕婦本人的耳朵則用耳塞堵住,使她聽不見耳筒傳出的聲音,然後閉上眼睛,處於一種安靜平臥的狀態,每次都放同一種音樂,就這樣一直持續到分娩。
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他們爲了測試孩子對出生前所聽的音樂有無記憶,將孩子綁在試驗的椅子上,下頷用托架托住,讓他既能吸奶,雙手也能自由活動;當孩子聽見在子宮內聽慣的音樂時,就會出現有節奏的吮奶動作,雙手也隨着音樂做出有節奏的擺動,當音樂停止或改放其他音樂時,嬰兒就不再吃奶,雙手也不再擺動或雖有擺動但不規則了。
這個試驗說明了胎教的可能性,因爲孩子在胎兒期有記憶,所以,出生以後纔有回憶。
3.美國胎教發展情況
20世紀初美國的一位學者研究發現,妊娠末期的胎兒對聲音有反應,併成功地觀察到外界聲音的刺激,可使胎兒活動增加、心率加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