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觀魚形。污染重的魚,形態異常,有的頭大尾小,脊椎彎曲甚至出現畸形,還有的表皮發黃、尾部發青。
2、看魚眼。飽滿凸出、角膜透明清亮的是新鮮魚;眼球不凸出,眼角膜起皺或眼內有淤血的則不新鮮。
3、嗅魚鰓。新鮮魚的鰓絲呈鮮紅色,黏液透明,具有海水魚的鹹腥味或淡水魚的土腥味;不新鮮魚的鰓色變暗呈灰紅或灰紫色,黏液腥臭。
4、摸魚體。新鮮魚的表面有透明黏液,鱗片有光澤且與魚體貼附緊密,不易脫落;不新鮮魚表面的黏液多不透明,鱗片光澤度差且較易脫落。
5、掐魚肉。新鮮魚肉堅實有彈性,指壓後凹陷立即消失,無異味;不新鮮魚肉稍呈鬆散,指壓後凹陷消失得較慢,稍有腥臭味。
6、看魚腹。新鮮魚的腹部不膨脹,肛孔呈白色、凹陷;不新鮮的魚肛孔稍凸出。
在挑選淡水魚時,應儘量選擇“小”魚,即生物鏈底層的魚類,比如草魚、大頭魚等,它們一般靠吃水草生存,相對於石斑魚、鱸魚、桂魚等兇猛吃肉的魚類,體內有害物質含量比較低,因而相對安全。對深海魚來說,由於其體積一般較大,因而,吃“小魚”比吃“大魚”安全。這裏的“小”,指年齡小,也指個頭。魚的體積越大,含毒量也會較高。
活魚購買回家後,可以用清水養上一兩天;如果是已經殺死的魚,至少用清水浸泡1個小時左右。魚千萬不要長時間存放,洗的時候魚鰓部分一定要去掉、洗淨。此外,魚身上脂肪含量高的部位,有害物質最容易聚集,首先是魚頭,其次是腹部中心,污染都相對較高。烹飪時也應儘量煮透、蒸透,不要生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