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海綿狀血管瘤主要與肝癌或肝的其他良性病變相鑑別飲食健康注意事項。原發性肝癌是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我國發病率很高。故明確在體檢、超聲中發現肝臟佔位診斷有助於及時選擇合適的治療。

1.原發性或轉移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多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肝功能異常和AFP升高,對於AFP不高的原發性肝癌患者可通過病史、體檢以及超聲、CT等檢查來鑑別,如CT平掃爲低密度竈,無包膜邊界不清,增強掃描病竈不均勻增強,均支持原發性肝癌,如大病竈中心壞死出血也可緻密度不均。轉移性肝癌,多爲多發,有消化系統原發竈。

2.肝棘球蚴病 病人有牧區生活史,有羊、犬接觸史,肝包蟲皮內試驗(Casoni試驗)陽性,嗜酸性細胞計數增高。

3.肝非寄生蟲囊腫 孤立單發肝囊腫易與肝海綿狀血管瘤鑑別,只有少數多囊肝有時可能與肝海綿狀血管瘤混淆。多囊肝50%以上合併多囊腎,病變自開始即爲多發性,大多滿布肝臟,超聲、CT示病變爲大小不等、邊界光滑、完整的囊腔,可能有家族遺傳因素。

4.其他 肝腺瘤、肝血管內皮細胞肉瘤,均少見。前者雖發展也緩慢,但腫塊堅硬似橡皮;後者發展較快,具惡性腫瘤特徵,多見於青少年。

肝海綿狀血管瘤可以併發哪些疾病?

本腫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病史可追溯到多年以前。根據臨牀表現分爲:

1.無症狀型 此型佔絕大多數(80%以上),終身無任何感覺,多在健康體檢常規行B超檢查或行腹部手術時意外地被發現。

2.有症狀型 通常腫瘤直徑超過4cm以上時,可出現症狀。常見的症狀有:

(1)腹部包塊:半數以上患者有此體徵。包塊有囊性感;無壓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軟硬不一,隨呼吸上下移動,有的在包塊部聽診可聽到傳導的血管雜音。

(2)胃腸道症狀:可出現右上腹隱痛和不適,以及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噯氣、食後脹飽和消化不良等。

(3)壓迫症狀:腫瘤壓迫食管下端,可出現吞嚥困難;壓迫肝外膽道,可出現阻塞性黃疸和膽囊積液;壓迫門靜脈系統,可出現脾大和腹水;壓迫肺臟,可出現呼吸困難和肺不張;壓迫胃和十二指腸,可出現消化道症狀;等等。

肝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一般不難,絕大多數可通過無症狀、無肝炎史,AFP(-),結合2個或2個以上的典型影像學表現而確診。

 

肝海綿狀血管瘤應該做哪些檢查?

肝海綿狀血管瘤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腫瘤破裂出血,可出現上腹部劇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狀;遊離在肝外生長的帶蒂腫瘤扭轉時,可發生腫瘤壞死,出現腹部劇痛、發熱和虛脫。也有個別病例因血管瘤巨大,有動靜脈瘻形成,致迴心血量增多和加重心臟負擔,導致心力衰竭而死亡。

 

肝海綿狀血管瘤應該如何預防?

肝海綿狀血管瘤的確切發病原因不明,有以下幾種學說。

1.發育異常學說 目前普遍認爲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於血管發育異常,引起腫瘤樣增生而形成血管瘤。有些在出生時即存在,或在出生後不久即能看到,亦說明爲先天發育異常。

2.其他學說 毛細血管組織感染後變形,導致毛細血管擴張;肝組織局部壞死後血管擴張形成空泡狀,其周圍血管充血、擴張;肝內區域性血循環停滯,致使血管形成海綿狀擴張;肝內出血後,血腫機化、血管再通後形成血管擴張。

(二)發病機制

對本病的診斷幫助不大,一般肝功能均正常,酶活性不高。少數患者有紅、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切除血管瘤後可恢復正常。血象變化在巨大肝海綿狀血管瘤病例中較爲常見飲食健康注意事項。長海醫院肝外科80年代報道的一組40例直徑在15cm以上的巨大肝海綿狀血管瘤患者中,有半數血紅蛋白在1.55mmol/L(10g)以下,最低僅0.96mmol/L(6.2g);有3/4病例的白細胞計數在5.0×109/L以下,最低僅2.2×109/L;有1/3患者血小板計數在100×109/L以下,最低僅40×109/L,上述變化經手術切除血管瘤後均恢復正常。其貧血和血小板減少可能與瘤內血栓形成,從而破壞紅細胞和消耗大量血小板有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enhao8 的頭像
    cheenhao8

    健康小屋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