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吸蟲對人體的損傷大致可分爲童蟲和成蟲兩方面健康問題。早期童蟲穿過腸壁進入腹腔,在此過程中可破壞組織,在蟲道上留有出血竈。童蟲在肝實質中移行時,以肝細胞爲食,損傷肝組織。隨着童蟲的發育,肝損傷更爲廣泛,可出現纖維蛋白性腹膜炎。肉眼可見肝臟明顯充血,其間佈滿乳白花紋(硬結部分)。鏡檢可見肝損傷處充滿肝細胞殘片,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肝組織表面偶有小膿腫,膿腫內充滿嗜酸性粒細胞及大量的夏-雷結晶。童蟲在肝內遊走約6周後進入膽管中寄生並發育爲成蟲。成蟲寄生在膽管內,使管腔明顯增大,突出於表面。蟲體的吸盤及皮棘等機械性刺激,可引起炎症性改變,並易致繼發性感染而引起細胞性膽管炎或肝膿腫。蟲體能產生大量的脯氨酸,可誘發膽管上皮增生,因此成蟲引起的主要病變是膽管炎症及上皮增生,致使膽管管腔變窄,管壁增厚,膽管周圍亦有纖維組織增生。嚴重者可見較大的膽管也有慢性阻塞及膽汁淤積,從而發生膽汁性肝硬化。

 

片吸蟲病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肝片形吸蟲蟲體大小(2.0~5.0)cm×(0.8~1.3)cm,背腹扁平,似葉形,呈深紅褐色。體前端呈圓錐狀突起,稱爲頭錐,頭錐後蟲體驟寬稱爲肩峯。口吸盤較小,位於蟲體頂端,腹吸盤略大,位於頭錐基部。蟲卵甚大(130~150)μm×(63~90)μm,橢圓形,淡黃褐色,卵殼薄,分兩層。一端有小蓋。卵內充滿許多卵黃細胞。

肝片形吸蟲的生活史:在終宿主肝膽管內成蟲產卵,隨膽汁進入腸道,混於糞便中排出體外,在22~26℃水中,經9~14天發育爲含毛蚴卵,並迅速鑽入錐實螺,在螺體內經胞蚴和雷蚴兩代發育成尾蚴,其後從螺體逸出,在水面下浮游,當接觸動物體(植物或腐生物)後脫去尾部,形成囊蚴,附於水中物體上(如水草),其體形頗似草帽狀。當宿主生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後,囊蚴經小腸消化液脫囊後,逸出後成爲尾蚴,經腸壁進入腹腔發育爲童蟲。在腹腔約48h,童蟲鑽破肝被膜進入肝實質中,以肝組織爲營養繼續發育,在肝內遊走約6周後最終進入肝膽管中寄生,約經4周發育爲成蟲(圖1)。自感染囊蚴到糞便中找到蟲卵,最短10~11周,每條成蟲每天可產卵約20000個。成蟲在人體內壽命可達12年。

 

 

(二)發病機制

(

(一)治療

肝片吸蟲病要與華支睾吸蟲病、後睾吸蟲病、薑片蟲病、並殖吸蟲病、阿米巴性或細菌性肝膿腫、肝包蟲病、各種原因所致的膽囊炎、膽管炎和膽石病、肝癌等肝膽疾病鑑別健康問題。

 

片吸蟲病可以併發哪些疾病?

1.血常規 白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尤以急性期爲甚。白細胞通常在(10~43)×109/L,嗜酸性粒細胞最高可達0.79。血沉加快,最快達164mm/h。血紅蛋白多爲70~110g/L,亦可更低。

2.肝功能檢查 急性期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異常,ALT、AST升高。慢性期血清膽紅素增高,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可增高至51~81g/L,清蛋白/球蛋白(A/G)比值倒置,IgG、IgM和IgM升高,而IgA正常。

3.病原學檢查 病原學檢查結果陽性是確診的依據,但急性期的早期往往查不到蟲卵,一般要在感染後2~3個月方可查到。可採用水洗沉澱法、改良加藤法或汞-醛碘濃集法從糞便中查蟲卵。對十二指腸引流液沉澱或者離心後檢查,陽性率高。

剖腹探查在膽管中發現成蟲或蟲卵,腹腔鏡活組織檢查或其他組織病理檢查中發現蟲體或蟲卵都可作爲確診依據。

4.免疫學檢查 可用蟲體可溶性蛋白抗原進行血清免疫學檢查,方法可選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間接血凝試驗(IHA)、對流免疫電泳(CIE)等方法。血清學檢測結果與其他吸蟲感染有交叉反應,但在感染早期檢查不到蟲卵時,仍具有十分重要的輔助診斷意義。如檢測血清中肝片吸蟲的循環抗原,較檢測抗體價值更大。檢測病人糞便中肝片吸蟲吸蟲抗原,在感染後第6周即爲陽性,具有早期診斷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