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結直腸科主治醫師 林俊忠


  案例:劉先生,53歲,因反覆出現腹瀉、腹痛遂到醫院的消化內科就診,有的醫生診斷爲“胃腸炎”,也有醫生認爲他是腸易激綜合徵,就這樣治了四五年也沒有改善,只見人越來越瘦,身高175釐米的他體重只有110斤,最後到中山大學腫瘤醫院才被確診爲“胃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竈在小腸裏,並且已經出現了肝轉移,這一噩耗讓他震驚不已。


  從罕見病成爲“常見病”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結直腸科主治醫師林俊忠說,神經內分泌腫瘤以往被認爲是一類罕見的疾病,但是,隨着內鏡和生物標誌物精確檢測等診斷技術的應用,這一類腫瘤的發病率近些年有顯著的上升。其中,發生在胃腸、胰腺部位的佔到70%的比例。


  由於這類腫瘤患者的生存期較長(5年生存率50%-67%),所以,積累起來,這樣的患者在我們身邊就越來越常見,喬布斯患的就是胰腺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後存活了8年。《媳婦的美好時代》中的刁鑽婆婆曹心梅的飾演者柏寒,也是因患上了這類腫瘤而去世的。


  容易被誤診爲“腸炎”


  由於胃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臨牀表現多種多樣,症狀和體徵常常不太典型,所以,長期以來,臨牀醫生對胃腸神經內分泌腫瘤認識不足,導致這類疾病在臨牀常常被誤診,成了“疑難雜症”。


  林俊忠說,由於胃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主要表現爲消化道症狀或腫瘤局部佔位症狀,如腹痛、腹脹、腹瀉、腹部腫塊、黃疸或黑便等,容易與其他消化道疾病相混淆。比如,偶然的稀便或者是間隙性的腹痛,常常被醫生誤診爲胃腸炎、更年期綜合徵或應激性腸道疾病等其他問題。其實,這些症狀很可能就是胃腸神經內分泌細胞間斷分泌生物活性產物,導致症狀的間隙出現。另外,局部的腫瘤導致的症狀,如不明確的腹痛、腹脹、間隙性的餐後不適,也常常誤診爲應激性腸道疾病或消化性潰瘍。


  林醫生指出,這類疾病的確診常常經歷很長時間。所以,大多數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現較晚,已經出現局部擴散或遠處轉移,而這時唯一可能根治的治療———即根治性手術已經不可能了。


  及早治療,局部切除不用化療


  在臨牀上,對於胃腸神經內分泌腫瘤還沒有特別好的早期診斷辦法。林俊忠說,目前,對於有胃腸道症狀,但胃鏡或腸鏡等檢查卻又無異常現象,高度懷疑有神經內分泌腫瘤時,可以抽血檢查腫瘤標誌物鉻粒素A。同時,還可以做內鏡、CT、MR等腫瘤定位檢查。當然,最終還需要取一些病理組織來確診。


  林醫師指出,如果腫瘤小於2cm,可在內鏡下切除,甚至不用做化療;如果腫瘤大於2cm,則需手術切除、化療等。術後應密切隨診,術後3個月檢測血中相關激素水平,複查CT或MRI,以防復發。


  與其他惡性腫瘤相比,神經內分泌腫瘤通常進展較緩慢,早期發現,及早處理,患者預後較好,5年存活率爲50.4%。約有50%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病人在確診時已經出現局部進展或遠處轉移,但經治療5年存活率仍達21.8%。因此,專家強調,即使發現時已非早期,也應積極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enhao8 的頭像
    cheenhao8

    健康小屋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