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疾病講究辨證治療,中醫學認爲食道癌的形成以內虛爲本,脾胃氣虛、七情所傷而引起的人體內部環境的失衡爲外邪的入侵提供了條件。


  一方面七情所傷,噎嗝與情誌異常存在相當密切的關係。


  《諸病源候論》有"憂恚則氣結;氣結則不宣流,使噎,噎者,塞不通也"的論述;明朝李中梓提出"憂思悲恚則脾胃受傷,津液漸耗,鬱氣生痰,痰塞不通,氣則上而不下,妨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由成也";《醫統》認爲:"膈噎始因酒色過度,繼以七情所傷"


  另一方面痰瘀內結,不同原因所導致的痰濁、瘀血內阻於食道是形成噎嗝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徐靈胎認爲"噎嗝之證必有瘀血,頑痰逆氣,阻隔胃氣";清代楊素園指出:"食管中繫有形之物阻扼其間,而非無故狹隘也明矣";《明醫指掌》稱:"膈病多起於憂鬱,憂鬱則氣結於胸臆而生痰,久則痰結成塊,膠於上焦,道路狹窄,不能寬暢,飲則可入,食則難入,而病已成矣"。


  與飲食失節也有一定的關係,中醫文獻論述了噎嗝與不良飲食習慣的關係。


  如朱丹溪認爲:"夫氣之爲病或飲食不謹,內傷七情或食味過厚,偏助陽氣,積成膈熱";喻昌在《醫門法律》中指出"過飲滾酒,多成膈證,人皆知之";宋代嚴用和則認爲"飲酒有節度,七情不傷,陰陽平衡,氣順痰下,噎嗝之疾無由作"。


  還有一方面原因是臟腑虧虛,人體的臟腑虛弱、氣血虧損也是誘發噎嗝證的重要原因。


  朱丹溪認爲:"噎嗝反胃各雖不同,病出一體,多由氣血虛弱而成";趙獻可論膈證時指出:"惟年高者有之,少無噎嗝反胃者";明代張景嶽認爲精血不足與噎嗝形成密切相關:"噎嗝一證,必以憂愁,思慮、積勞,積鬱或酒色過度,傷陰而成,……傷陰則陰血枯涸,氣不行則噎嗝病於上,精血枯涸則燥結病於下。"


  綜上所述,治療時最好採用中醫、生物免疫治療相結合的方法,既可以對患者形成有效的治療,又不會對患者身體造成損傷,還可以從整體上對患者的身體進行調理,提高患者的身體素質,加強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質量,生活質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