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生兒降生,年輕的爸爸媽媽就注入了全部的愛,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給他們的寶寶,但是如果他們愛的方式是錯誤的,不僅不會給寶寶帶來任何的益處,反而會傷害他們最親愛的寶寶,讓我們歷數一下,最容易被誤導的十個教養方式:


  誤區一、新生兒要綁腿


  胎兒在子宮裏是呈蜷曲狀的,雙腿出生時略呈“O”是正常的,而長大後“羅圈腿”的形成是因爲缺鈣或者錯誤的行爲姿勢所造成的,與是否綁腿無關。在新生兒出生後,他們需要揮動小手、小腳來認知自己的身體,而隨着身體發育及鈣質的吸收,他們的腿會自然長直的。新生兒綁腿是非常錯誤的做法,既妨礙嬰兒的運動,也可能導致體溫升高,甚至髖關節脫位等情況。所以要給小嬰兒穿寬鬆的衣物,儘可能給他更多運動的空間。而且還要多俯臥,讓孩子有更多的運動機會。


  誤區二、新生兒要睡平頭纔好看


  所有新生兒的後腦勺都是圓型的,有些老人說睡成平的纔好看,但國際腦科學家認爲,強行將孩子的頭骨由圓型睡成平頭,會改變大腦內部的空間,對大腦發育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切忌不可給新生兒刻意睡平頭。6個月內的寶寶鼓勵仰睡,但是要在有監護人的情況下定時左右輪換,6個月後的寶寶如果喜歡白天俯臥睡眠也是可以的。暫且不說平頭是否美觀,就單論美觀和腦發育之間做選擇的話,相信家長一定會自有明鑑。


  誤區三、嬰兒早走聰明,所以應該早牽手走路或者用學步車


  有些老人認爲孩子走得早說明聰明,其實目前沒有此類的研究支持這一說法,但是卻有研究證明,沒有經過爬行階段的孩子大運動能力、協調性、空間感、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的發展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嬰兒從匍匐爬行到手膝爬行,由扶物行走再到獨立行走。期間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但是寶寶卻經歷了從全身着地再到直立行走的飛躍,無論從肢體的支配能力再到平衡能力都有非常驚人的變化,所以這一階段切不可錯過,更不能讓寶寶過早的用學步車或者牽手走路。


  誤區四、跟大人同睡更好


  中國家庭普遍會從一出生就把寶寶放在大人牀上同睡,主要是覺得照顧方便、避免踢被子、培養親情。但是卻不清楚這種做會有很多負面影響:


  1、大人身上會攜帶細菌,可能大人不會感染,但是孩子免疫力低,很容易感染;


  2、晚上寶寶一醒家長就抱,孩子很難學會自己入睡,結果是孩子大人都睡不好;


  3、寶寶出生就跟大人睡,但是大了要分牀時,孩子心理很難接受,會有恐懼感;


  4、跟大人同牀的寶寶依賴心理更強,獨立性更差。


  良好的睡眠習慣應該是:從出生就應該獨睡(如果不能單獨一個房間至少單獨睡小牀,並與父母大牀保持距離);


  誤區五、寶寶睡眠習慣無所謂,時間夠長就行


  很多家長認爲孩子早睡、晚睡沒關係,時間夠長就行。但研究證明,每天晚上十點到凌晨兩點是寶寶分泌生長激素最重要的階段,這四個小時分泌的激素是全天分泌總量的3/4,關乎孩子的身體、大腦及免疫系統的發育,而生長激素要進入到深度睡眠才能分泌,所以寶寶最好9點入睡。如果已經養成晚睡晚起的習慣,則從每天早上早叫醒15分鐘開始,慢慢改變寶寶的時差。


  誤區六、睡眠重要,想盡辦法弄睡着,又抱又搖,可以讓孩子睡眠更好


  很多家長知道寶寶睡眠很重要,所以每天定時定點就開始哄睡,先是餵奶、然後是抱着溜達、然後拼命搖晃,總是所有辦法都用盡了寶寶總算是睡着了,但大人也快累虛脫了,而半夜寶寶再醒來,所有的工作還要從頭來過,大人受罪孩子哭累。其實不是我們的寶寶睡覺難,而是首先要保證白天充分的運動(這一點及其重要),白天不要過度睡眠,尤其午覺不能太晚;其次,不要把睡覺和吃奶、搖晃、走路變成睡覺所必需的刺激,否則寶寶會把這些輔助手段變成睡覺的條件反射,即沒有這些動作他們不能睡覺,所以半夜醒來就全套重來。而正確哄睡方式應該是:


  1、 8點洗澡、撫觸、喝奶、喝點水漱漱口;


  2、 8點半讓寶寶躺在自己的小牀上,爸媽陪在旁邊,儘量不進行身體接觸,聽音樂、講故事;


  3、 半夜寶寶醒來,開始翻騰或者哼唧時,爸媽檢查寶寶是否需要小便並且解決後,將其放回原處,讓他再自行入睡。


  如果寶寶已經養成了不好的睡眠習慣,爸媽要適當的過渡一段時間。如果採取太過強硬的方式,寶寶可能很難立刻改善。但記住:長痛不如短痛,所以還是積極的改善睡眠方式是最重要的,不要爲了姑息一個晚上,而每天重複痛苦的催眠過程。


  誤區七、嬰兒吃手啃玩具一定要制止


  新生兒出生時不知道自己有手有腳,需要通過感覺去學習,而嬰兒的口腔是非常敏感的,口和手之間還有着密切的關聯,所以嬰兒吃手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在1歲半之前吃手都是被鼓勵的,不能用打罵、塗黃連等等手段阻止,否則將來孩子會在不該吃手的時候執著的吃手,而且成爲心理依戀。所以應該把嬰兒的手及玩具洗乾淨,讓他們盡情的啃。


  誤區八、只有新生兒需要撫觸


  新生兒對自己的身體和外部世界幾乎一無所知,他們需要我們對他們皮膚的觸摸去認識自己的身體部位,並且要輕輕的摸、捏、揉、拍等等,使用多種手法和力度,讓寶寶能夠從自己的皮膚、肌肉、韌帶都收到各種不同的信息。而撫觸是非常好的情感交流手段,經常被撫觸的寶寶更有安全感、更愉悅,所以如果可以,爸爸媽媽應該儘可能的延長撫觸時間,至少到6歲。


  誤區九、嬰兒喜歡用左手要改正


  嬰兒在2歲半以前主要發育右側大腦,所以很多嬰兒喜歡用左手,家長誤以爲自己的孩子是左撇子,就強行要求孩子使用右手,這會導致嬰幼兒的大腦發育混亂,而孩子形成左右利手基本要到上學以後纔會定型,所以不要認爲干預孩子使用哪隻手。而如果人爲干預有可能導致大腦功能混淆,形成口吃。而左利手的人在生活學習中,除了寫中文字不太方便之外,不僅不會有任何不便,而右腦發達的人,在想象力和創造力上也可能會發展得更好。所以千萬不要矯正孩子使用哪隻手(除寫字應該使用右手)。


  註釋:利手(handedness),一個人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動時習慣使用的那隻手。習慣於用右手稱爲右利手,習慣於用左手稱爲左利手。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對18593人的調查結果表明,右利者佔91.51%,混合利者爲8.26%,左利者僅爲0.23% 。低於西方國家的平均最低左利手比例。


  誤區十、 早教是教孩子的,一週一節課的早教沒用


  嬰幼兒認知自我、認知世界、學習各種技能,都是需要大量重複的,每個動作、每個詞彙、每個新事物都需要300次的重複才能完全掌握。所以,一週一個小時的早教課程對孩子直接的作用的確不大,因爲基本是學習能力更強的成人,學習一個新單詞後7天不碰,也會忘得乾乾淨淨的。因此得出一個結論--一週一次的早教主要對象並不是孩子,而是他們的父母。老師在課程中雖然帶動孩子和家長一起活動,但是直接作用於孩子身上的效果畢竟短暫,而老師講解的安全、科學的遊戲方法及其重要的作用,恰恰是傳達給家長的,家長充分掌握後,回家每天給孩子做重複性的訓練,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家長纔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enhao8 的頭像
    cheenhao8

    健康小屋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