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臂叢損傷多爲①牽拉傷:如上肢被皮帶捲入致傷;②對撞傷:如被快速汽車撞擊肩部或肩部被飛石所擊傷;③切割傷或槍彈傷。④擠壓傷:如鎖骨骨折或肩鎖部被擠壓。⑤產傷:分娩時胎位異常或產程中牽拉致傷。
(二)發病機制
臂叢神經損傷可以併發哪些疾病?
引起臂叢損傷的最常見病因及病理機制是牽拉性損傷飲食健康注意事項。成人臂叢損傷大多數(約80%)繼發於摩托車或汽車車禍。如摩托車與汽車相撞、摩托車撞擊路邊障礙物或大樹,駕駛員受傷倒地,頭肩部撞擊障礙物或地面,使頭肩部呈分離趨勢,臂叢神經受到牽拉過度性損傷,輕者神經震盪、暫時性功能障礙,重者神經軸突斷裂、神經根幹部斷裂,最重者可引起5個神經根自脊髓發出處斷裂,似“拔蘿蔔”樣撕脫,完全喪失功能(圖2)。工人工作時不慎將上肢被機器、皮帶或運輸帶捲入後,由於人體本能反射而向外牽拉可造成臂叢損傷,向上捲入造成下幹損傷,水平方向捲入則造成全臂叢損傷。礦山塌方或高處重物墜落、壓砸於肩部,高速運動時肩部受撞擊等也可損傷臂叢。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則見於母親難產時,嬰兒體重一般超過4kg,頭先露、使用頭胎吸引器或使用產鉗,致嬰兒頭與肩部分離、過度牽拉而損傷臂叢,多爲不完全損傷。
臂叢損傷也見於肩頸部槍彈、彈片炸傷等火器性貫通傷或盲管傷,刀刺傷、玻璃切割傷、藥物性損傷及手術誤傷等等。此類損傷多較侷限,但損傷程度較嚴重,多爲神經根幹部斷裂。可伴有鎖骨下、腋動靜脈等損傷。鎖骨骨折、肩關節前脫位、頸肋、前斜角肌綜合徵、原發性或轉移至臂叢附近的腫瘤也可壓迫損傷臂叢神經。
臂叢神經損傷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無相關資料。
臂叢神經損傷應該如何預防?別名:臂叢損傷)
一般分爲上臂叢損傷(Erb損傷)、下臂叢損傷(Klumpke損傷)和全臂叢損傷。1985年Leffert按臂叢損傷的機制與損傷部位作出以下分類:
1.開放性臂叢損傷。
2.閉合(牽拉)性臂叢損傷
(1)鎖骨上臂叢損傷:①神經節以上臂叢損傷(節前損傷);②神經節以下臂叢損傷(節後損傷)。
(2)鎖骨下臂叢損傷:
3.放射性臂叢損傷。
4.產癱。
臂叢損傷的診斷,包括臨牀、電生理學和影像學診斷,對於須行手術探查的臂叢損傷,還要作出術中診斷。根據不同神經支損傷特有的症狀、體徵,結合外傷史、解剖關係和特殊檢查,可以判明受傷的神經及其損傷平面、損傷程度。臂叢損傷診斷步驟如下。
1.判斷有無臂叢神經損傷 有下列情況出現時,應考慮臂叢損傷的存在:
(1)上肢5神經(腋、肌皮、正中、橈、尺)中任何2的聯合損傷(非同一平面的切割傷)。
(2)手部3神經(正中、橈、尺)中任何1合並肩關節或肘關節功能障礙(被動活動正常)。
(3)手部3神經(正中、橈、尺)中任何1合併前臂內側皮神經損傷(非切割傷)。
2.確定臂叢損傷部位 臨牀上以胸大肌鎖骨部代表頸5、6背闊肌代表頸7、胸大肌胸肋部代表頸8胸1,上述肌肉萎縮說明損傷在鎖骨上,即根、幹部損傷。上述肌肉功能存在說明損傷在鎖骨下,即束支部損傷。這是鑑別損傷在鎖骨上下的重要根據。
3.定位診斷
(1)臂叢神經根損傷:
①上臂叢(頸5~7)損傷:腋、肌皮、肩胛上神:經及肩胛背神經麻痹,橈、正中神經部分麻痹。肩關節不能外展與上舉,肘關節不能屈曲,腕關節雖然屈伸但肌力減弱,前臂旋轉亦有障礙,手指活動尚屬正常,上肢伸面感覺大部分缺失。三角肌、岡上下肌、肩胛提肌、大小菱形肌、橈側腕屈肌、旋前圓肌、肱橈肌、旋後肌等出現癱瘓或部分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