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失血性貧血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一)發病原因

1.外周血 急性失血早期僅有血容量急劇減少,而血紅蛋白和血細胞比容可仍在正常範圍內,該時不能用後者來估計失血量。其後隨着血液稀釋,血紅蛋白量和血細胞比容才逐漸下降,出血後2~3天最爲顯著。貧血是正常細胞和正常色素貧血。網織紅細胞在急性失血後2~3天內開始升高,6~11天達高峯,但一般不會超過15%~30%。白細胞也迅速增高可達(10~20)×109/L,最高可達35×109/L,主要是中性粒細胞增多,核左移,甚至出現幼粒細胞。血小板開始升高,個別可達1000×109/L。白細胞和血小板多在3~5天恢復正常,白細胞、血小板和網織紅細胞持續升高者,必須排除潛在出血的可能。

2.骨髓象 骨髓可呈增生象,主要是幼紅細胞增生,呈正常幼紅細胞型。約在出血停止後10~14天幼紅細胞增生象基本消失。

3.遊離膽紅素和血清乳酸脫氫酶 升高,結合珠蛋白降低加上網織紅細胞增多。

根據臨牀表現、症狀、體徵、選擇做X線、CT、MRI、B超、心電圖、生化等檢查。

 

急性失血性貧血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一)治療

治療原則首先應當針對出血的原因立即設法止血,另一方面要採取緊急措施補充血容量,防止休克的發生。迅速輸入生理鹽水、複方生理鹽水、血漿、右旋糖酐、人血白蛋白(白蛋白)或羥乙基澱粉,並立即配血儘早輸入全血。待出血停止,再進一步根據病因進行必要的治療。對貧血本身一般不需特殊治療,應在度過急性期後及早給予高蛋白質、富維生素的飲食,如果體內貯鐵充分,造血功能正常,則紅細胞在出血停止後4~6周恢復正常,血紅蛋白的恢復要落後2周。有嚴重貧血者應輸紅細胞糾正貧血。原有慢性失血史或原先貯鐵量不足者,出血停止病情穩定後可給予鐵劑,以促進紅細胞的生成和鐵貯量的補充。

(二)預後

經過積極治療後,一般預後較好。

急性失血的臨牀表現取決於失血的量和速度,以及患者原先的健康狀態和年齡。多數健康青年可以耐受500~1000ml(相當於10%~20%的血容量)的失血,很少引起症狀,也不致發生貧血,但約有5%的人因“血管迷走神經反應”而出現症狀健康問題。短期內失血量在1000~1500ml(總血容量的20%~30%),如健康青年人精神狀態穩定,經安靜休息,取仰臥位可不出現症狀,但活動後可出現心血管症狀及直立性低血壓。如失血量達1500~2000ml(總血容量的30%~40%),即使仰臥休息狀態下也可出現明顯症狀:手足厥冷,面色蒼白,口渴尿少,脈搏細速,血壓降低,短暫意識喪失。失血量超過2000~2500ml(總血容量的40%~50%),則可出現嚴重的失血性休克,如處理不當可導致死亡。原有慢性疾病、感染、營養不良、失水或原有貧血、老年患者,即使失血量較上述爲少,也可導致休克或死亡。

1.診斷標準 急性失血後貧血診斷目前無統一的標準,臨牀診斷主要依賴於急性失血病史和於失血後一定時間內發生的貧血證據。建議需符合以下幾點方可診斷。

(1)有明確的急性失血病史和臨牀表現。

(2)貧血發生於急性失血後較短時間內。

(3)達到貧血的診斷標準。

(4)如果患者原來即有其他原因引起的貧血,則短時間內大量失血導致較基礎水平下降20g/L方可診斷存在急性失血後貧血。

(5)急性失血停止2~3天后,貧血不再進一步加重,甚至可自行恢復。

2.診斷步驟 診斷一般按是否有近期發生的貧血、有無近期失血及失血部位,按步驟進行。

急性失血後貧血診斷過程中干擾因素較多,貧血發展需經歷幾天而骨髓增生則要更晚纔會出現。早期血容量下降血液濃縮,治療過程中補充血容量造成血液稀釋,輸血補充血容量同時減輕了貧血的嚴重程度。對於急性失血後貧血,血象檢查診斷價值有限。突發的、無法解釋的貧血需懷疑潛在的出血。出現造血增生證據如網織紅細胞增加及找不到紅細胞過度破壞的證據則更要高度懷疑。最終診斷需找到出血部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