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爲,精、氣、神乃人體三寶,精充、氣足、神全是人體健康的標誌,精虧、氣虛、神怯是疾病與衰老的先兆。因此,保養好精、氣、神是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
養   精
精,物之精華,是人體內維護人的生命的高級物質,有陰精、陽精、元精之分。精,主要就是從良好的飲食中獲取,食物入胃後,經消化、吸收營養,先化成胃津。胃津送入心的左下耳房化成紅血,紅血入任脈化成陰精,陰精入睾丸宮化成陽精,陽精內有精蟲。當精撞陽關奔放欲出之際,順出陽關是生人之道;逆回是煉精化氣之時,但必經師傳。人之五臟都各有其精,故有五臟之精華皆聚於二目之說。中醫認爲,“欲多則損精”。縱慾不但丟失過多的精液,同時也損及五臟之精。《類經·攝生》指出:“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若縱慾,男則遺精、早泄、陽萎、生殖無力,甚至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精神不振,久則成癆;女則腎虛精虧、衝任不固、氣血逆亂、崩漏下血、白帶綿綿而下,不孕或流產、早產,甚至經血虧枯、經閉,面黃消瘦而成勞損之症。不僅如此,縱慾還可導致機體內分泌紊亂,影響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等。因此,清心寡慾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
養氣
氣,表示地氣蒸騰而上,直達天際,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它具有動而不息的特徵,維持和推動着人體的生命活動。廣義上可以說萬物皆有氣。具體說來有三種,第一種是外在之氣,對於人而言,空氣是人類生活的根本需要;第二種是食物之氣,實際上就是養生學上常常提到的精氣;第三種就是人體的元氣,道家謂之“氣”。養氣首先要重視環境之氣。中醫認爲,人喜歡生活在環境清淨、空氣清新的地方,而喧鬧嘈雜、污濁的空氣則不利於身體的健康。其次,養氣的重要要求是少廢話。因爲人體內的組織細胞要通過新陳代謝不斷獲得氧氣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通過血液從肺泡交換來的氧氣,源源不斷地被送到機體的各個組織細胞中。一個人若是經常喋喋不休地大聲叫喊,就必然要消耗肺氣,影響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而百病叢生。
養神
神是一種精神面貌,主要指情緒,人的心理狀態、心態精氣。神是一個動態的平衡,有元神、識神之分。元神無知無識,渾渾噩噩,又謂之性神。所謂識神,即思維之神,它決定着人的一生的思想活動。根據道家養生功的說法,靜則爲元神,動則爲識神。心定念止是元神,心動念馳爲識神。元神、識神只有心念動止之分。儒家注重道德修養,以道德修養來培育人的精神。孟子更提出養“浩然之氣”,實際上就是道德之正氣。陶淵明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即使生活在喧鬧的環境中,也如同在偏遠清淨之地。中醫認爲:長壽的人,大多心胸開闊、心地善良、性情溫和。精、氣、神是生命的根本,它們雖然名分爲三,實則一體,三者相輔相成,相互爲用。精爲生氣之源,氣爲養神之所。精氣似淵水,神似水中魚。精旺氣足,神魚活躍,可以應萬事。精竭氣枯,神魚無所依存而死亡,則萬事歸空。所以說,精、氣、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貼心提示】
中國歷來的養生之道,都強調飲食要以素爲主。對一般人而言,素食更易於正神,但如果您是腦力勞動者的話,也應適當補充肉食,補充均衡的營養,以補充消耗的精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