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給廣大網友帶來的文章是關於呼吸內科相關的常見疾病信息,希望本篇文章能夠幫您解決所遇到的健康方面問題、能夠有所收穫,那就是對公益健康知識網站長最大的肯定和鼓勵,祝您身體健康!
判斷引起低溫症的各種原發疾病也很難,應高度警惕由於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糖尿病、心肌梗死、支氣管肺炎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疾患合併繼發性低溫症。對無明顯原因可查的低溫症患者,特別是處於昏迷狀態者應測定血漿和尿中有無導致低溫症的藥物。
無論是原發性或繼發性低溫症,身體所有系統和器官均可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但臨牀表現常是非特異性的。
1.外貌 由於面部出現蒼白和發紺的混合表現,患者面色灰白,有時呈特異粉紅色而疑爲一氧化碳中毒。皮膚髮涼。面部虛腫、講話遲鈍和聲音嘶啞可誤診爲黏液性水腫。當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時,上述症狀消失。
2.中樞神經系統 輕度低溫症時出現寒戰,中樞神經系統呈現共濟失調、癡呆,發音障礙或緩慢,幻覺改變等,常被誤認爲是“衰老”所致。體溫<32℃時,寒戰消失,反射遲鈍,代以肌張力增強,並出現譫妄和昏睡。體溫<25℃時,病人呈昏迷,反射消失,兩側瞳孔大小不等,對光反應微弱。
3.呼吸系統 開始因呼吸中樞抑制不明顯,症狀很少。隨着體溫下降,呼吸變緩變淺,通氣呈現不足。肺底出現的囉音不完全是由於感染,有可能是有肺水腫。由於精神錯亂、咳嗽反射減弱,以及寒冷對支氣管肺髒的刺激,致使分泌增加,痰液排除困難,可導致吸入性肺炎、肺水腫、繼發性感染和肺不張,後者可聞及捻發音。低溫症時血紅蛋白氧離曲線左移,使組織水平的氧釋放減少,出現無氧代謝增加和呼吸換氣減少,從而導致嚴重呼吸性酸中毒,終致呼吸衰竭。
4.心血管系統 常見心排血量減少、低血壓、心動過緩和心房顫動。如果出現心動過速應想到低血糖性低溫症。心電圖常呈不同程度的傳導阻滯,並可出現室內傳導延遲,亦可出現各種形式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室性期前收縮和室性自主節律。更爲常見的心電圖改變是細小規則的基線擺動,這是由覺察不出顫抖的肌張力增加所形成。體溫<32℃時,1/3患者可在QRS波終末與ST段聯結處出現特徵性的曲折,即“J”波(Osbom波),於左心前導聯上尤其明顯,呈正性波,而右側則呈負性,雖無預後意義,但它僅在低溫症時出現。體溫<28℃可出現室顫,最終可致心臟停搏。
5.泌尿系統 低溫症患者由於缺血加上寒冷對腎髒的直接損害,可發生少尿和急性腎小管壞死。早期由於腎小管活動減退,也可出現“寒冷性多尿”,導致低血容量和腎前性氮質血癥。
6.消化系統 常出現急性胰腺炎和腮腺炎,前者往往缺少體徵,僅有血清澱粉酶升高,如用力壓迫上腹部患者出現畏縮者應疑及本病。胃腸道功能常發生障礙,蠕動減弱,出現麻痹性腸梗阻和消化道出血,腹氣脹和腸鳴音減弱。肝功能受損時血液pH值下降,肝臟解毒能力低下。
7.血液系統 血濃縮、血液黏性增加、血小板減少,並可發生DIC。
8.內分泌系統 由於胰島素釋放減少和效應減退,使葡萄糖利用減少,可出現高血糖症。腎上腺皮質受損可誤診爲艾迪生病,但當體溫回升後症狀消失。甲狀腺和垂體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損害。
醫師需有高度警惕性才能及時做出低溫症的診斷,因爲體溫過低常被誤診,醫護人員警惕的是尋找和排除發熱,而疏忽尋找和排除體溫過低。意外性低溫症的診斷包括病史、臨牀症狀、體檢和實驗室檢查等方面。老年低溫症患者常因獨居,在病史中常有夜間下牀猝倒暴露於寒冷環境之中。臨牀症狀方面,有下列徵象者應疑及本病:①面部虛腫、皮膚蠟樣蒼白、或呈特異粉紅色;②一側軀體、上肢或下肢震顫;③心律失常,語言不清,呼吸變慢變淺且難以看清;④低血壓;⑤昏睡或陷入昏迷、神志不清。關於體內溫度的檢查方法,目前已知口腔溫度對測定深部體溫很不可靠,容易使本病漏診,且普通體溫計對最低體溫僅能測量到34.4℃,故不適應用於低溫症患者。對於處於寒冷環境或身體着裝正常而出現體表溫度降低及伴有上述各種基礎疾病的可疑老年患者,應採用低讀數體溫計,插入直腸內5cm測溫5min,這是測量體內溫度的常用檢查方法。此外,尚有在外耳道放置阻力溫度計,連續監測耳道深部體溫。值得注意的是,當口腔溫度不能升至35℃以上,不測量老年患者的直腸溫度是不能原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