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默默無聞的大腸癌,在上海已成爲僅次於肺癌的第二大“腫瘤殺手”,尤其是20歲以下患者,往往確診已是中晚期,更需引起警惕。昨天在上海科技館舉行的“科普大講壇”上,來自中山醫院的國內頂尖腸癌醫療團隊,詳解科學認識腸癌,以及如何防護與治療。
隱蔽性強誤診率較高
“腸癌的一大特點是隱蔽性強,很多人得了腸癌,壓根不曉得。”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姚禮慶教授指出,10年前腸癌在腫瘤中的發病率僅排第十位,近幾年發病趨勢明顯增強。“例如,上世紀80年代中山醫院剛剛開始大腸癌手術時,每年開刀的病人只有60多位。今年,醫院實施的腸癌手術竟然超過1600例。”
專家指出,大腸癌發病率的迅速上升,主要歸因於居民飲食模式和生活方式變化,膳食結構普遍存在高蛋白、高脂肪、少穀物、少蔬果,食物比重不合理,以及身體活動程度明顯減少、超重肥胖增多等情況。
同時,大腸癌的誤診率也比較高,有些臨牀常常滿足於已發現的良性疾病,未作進一步檢查,也缺乏對病人病史的細緻瞭解和全面分析等,誤診率高達60%至70%。據中山醫院臨牀分析資料,其誤診率高達78.2%,往往被誤診爲慢性結腸炎、痔瘡、痢疾、黏連性腸梗阻、腸息肉和潰瘍性結腸炎等。
6%-8%病人不到30歲
需要注意的是,腸癌早期診斷率很低。在腸癌病人中,30歲以下病人有6%至8%。“但由於醫生和家長忽視,在確診的青年人大腸癌中,50%至80%已經是中晚期了。有些20歲以下的患者,一旦確診,不到半年就病逝了。”姚禮慶說,接診過最小的腸癌病人,只有8歲。大腸癌患者年齡越小,高度惡變的可能性就越大。部分年輕患者,是被多次誤診,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十分可惜。“因此,應該提倡早診斷、早治療。”姚禮慶建議預防大腸癌最好做到“一指兩檢”,進行直腸指檢,有經驗的醫生一摸就能發現異常,還可結合結腸鏡和鋇劑灌腸檢查。
相關鏈接
在歐美國家,50歲以上人羣必須做結腸鏡和鋇劑灌腸檢查;在日本,則在40歲以上必須檢查。同時,平時飲食中少吃高脂肪高蛋白食品,多吃含纖維素的食物。如果碰到排便習慣的突然改變,大便次數突然增多、大便性狀改變等,就要提高警惕,提早就醫排除腸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