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過,北方已迎來大雪,地處南方的廣州仍一派秋天的景象,氣候乾燥不減,冷意日濃。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吳慧金指出,在秋冬乾冷的外部氣候條件下,人體皮膚血管常處於收縮狀態,汗腺、皮脂腺的分泌明顯減少,失去正常的滋潤,輕則易出現乾燥、緊繃感,重則會有瘙癢、脫皮、皸裂等不適症狀。如何讓皮膚“安全過冬”?她支招如下——


  1.運動曬太陽,促進皮脂腺、汗腺正常分泌。


  不同人羣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散步、騎車、體操、慢跑、跳繩等簡單易行、日常能堅持做的運動,運動的程度以全身稍微出汗爲宜。有條件的人羣可抽空曬曬太陽,秋天宜選擇傍晚,冬天可安排在中午,每次大約半個小時左右即可。曬太陽時,應選擇避風處。


  通過適度的體育鍛煉和曬太陽可以提高人體對氧氣的利用率,以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保持體內旺盛的新陳代謝,有助於滋潤皮膚,防止皮膚乾燥、瘙癢、脫皮等不適症狀。


  2.多補水,食補宜滋陰養肺。


  中醫認爲“肺主皮毛”,秋冬季節燥邪當令容易傷肺,而治燥之法“以潤爲貴”。所以解決皮膚幹癢問題應從肺入手,多吃具有健脾潤肺、養血潤膚功能的食品,如白木耳、杏仁、百合、芝麻等。


  此外,乾燥季節一定要多喝水。正常人一天不能少於1000毫升(但也不要超過3000毫升)。多吃滋陰養肺的新鮮水果,如梨、楊桃、哈密瓜等;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蔔、油菜、禽蛋等,使皮膚得到潤澤。


  3.及時調整、合理使用護膚品。


  護膚品要根據季節轉換及個人的皮膚狀況而隨時調整。秋冬應選擇低刺激性、滋潤度高、功能上具有保溼的護膚乳液或乳霜。白天外出應注意防曬。晚上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水溫保持在39℃左右;不要經常搓澡,以免破壞皮膚表面的皮脂膜。洗澡時,可選用中性或弱酸性、不含香精、防腐劑等化學刺激成分的沐浴液。洗完澡後,可趁皮膚還未全干時塗上滋潤皮膚的乳液或護膚品(如牛奶霜、杏仁霜、珍珠霜等)。尤其是皮脂腺分佈較少的四肢等特別乾燥的部位更應適當滋潤。


  4.保持環境潔淨,溼度適中。


  每天應勤打掃,做好保潔工作,減少粉塵、動物皮毛、花粉、真菌等過敏原對皮膚的刺激。另外,久晴少雨時,應設法提高室內溼度。


  一般來說,空氣溼度保持在50%以上對身體比較有利。如果低於50%,有條件的可用加溼器來提高室內的空氣溼度。即使不用加溼器,也可視需要在室裏掛溼毛巾,或是早晚多拖一兩次地等來防燥保溼。


  “如果能用好以上四招,可有助於緩解單純的季節性皮膚乾燥、瘙癢症狀。”吳慧金稱。當然,如果能同時保持生活規律、少熬夜、情緒良好、遠離抑鬱、煩躁的狀態,可更大程度地改善甚至消除皮膚乾燥、瘙癢等問題。不過,對於皮膚出現持續性或反覆性瘙癢的患者,可能非季節性乾燥那麼簡單,建議及早到醫院相應專科診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enhao8 的頭像
    cheenhao8

    健康小屋

    cheenh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